1881年,慈安太后突然病逝,这使得慈禧太后在权力争夺中少了一个重要的对手。此后,慈禧太后开始独揽大权,逐渐排挤其他政治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认为应“乘胜即收”,最终清朝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在“不败而败”的情况下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1884年,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因不愿轻易开战引起其他大臣弹劾,慈禧太后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从此开启了她的独裁之路。
1889年,光绪帝大婚,名义上可以亲政,但慈禧太后不愿放权,决定训政数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她为了举办一场盛大的寿宴,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导致北洋水师军备不足。
在战争中,清军连连失利,最终战败求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的民族危机愈发深重,也让光绪帝深刻认识到清朝的落后和腐朽。
光绪帝决心变革维新,试图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镇压了变法运动,使中国错失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机会。
慈禧太后在执政期间推行了两项重要的执政主张。一是破格重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集团和其他地方的汉人军事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等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清王朝获得了暂时的稳定。这一举措打破了清朝长期以来对汉人的猜忌和限制,为汉人官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实力。
二是支持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她批准设立同文馆、方言馆,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慈禧太后的缺点和致命错误也十分明显。她贪恋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拖延同治皇帝亲政时间,操控光绪帝,使皇帝成为她手中的傀儡。
在甲午战争中,她挪用海军经费,导致清军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她发动戊戌政变,镇压变法运动,扼杀了中国近代化的希望,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她的统治下,清朝政治腐败横行,经济陷入危机,文化发展缓慢,军事上屡战屡败,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908年,光绪帝骤然离世,慈禧太后选定溥仪为帝,不久后,她也在仪鸾殿中咽下最后一口气,长达近半个世纪、由她主导的晚清政治时代就此落幕。她这一生,深陷权谋争斗的泥沼,她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给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争议与思考。时至今日,她的功过是非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也是历史研究领域绕不开的焦点。
慈禧太后的离去,就像是为一段旧时光拉上了厚重的帷幕,但晚清这出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还远远没有到谢幕的时候。
在之后的岁月里,李鸿章、陈炽、梁启超等一众人物,将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继续演绎属于他们的传奇。他们或在政治领域纵横捭阖,或在思想层面推陈出新,或在变革浪潮中奋勇前行,都将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晚清的走向,为那个时代增添别样的色彩。他们的故事,正等待着被一一揭开,成为晚清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