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茶坊叙旧事

然后“这下行了吧?”地回看着明若昀。

明若昀给他一记“算你识相”的眼神,转头看向周、文二人:“你们来时和侍卫说是来探望师父即可,他们自会替你们带路。”

顿了顿又补充:“殿下救下的江染江举人如今也住在王府里,师父闲暇时常和他一起探讨学问,你们志趣相投,届时可一同把酒言欢。”

二人感激不尽,然后恍然间发觉,明世子管周老先生叫的是“师父”,而不是同他们一样的“先生”,或者“老师”。

能拜周老为师,难道明世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名声是假的,其实他深藏不露?

明若昀当即表示你们想多了,“师父收我为徒是因为他老人家与我外公有旧,和学识无关。”

真是这样?

文徽明不相信周老会因为裙带关系收一个无知之人为徒,也不相信有人受了周老的教导还会是一个无知之人。

然这两点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都无权追问,且明世子的身份和立场摆在那里,他深究下去不仅对明世子有害无益,更会连累周老。

他与明世子非亲非故,但周老于他有教导之恩,他不能不顾。

“学生想明日便去府上拜望,叨扰世子了。”

明若昀好好看了他两眼。

虽然“公子羽白”才是书院真正的院长,但他一直极力避免和学生们有直接接触,对周、文二人的了解都是从傅院长送来的书信和他们在乡试和会试的考卷上得来的。

说实话,论文章写得好与坏,周沉更胜一筹,书院的大小考试和春闱的名次一直都是周沉在前,但今日几番交谈下来,他发觉文徽明此人才是深藏不露的那个。

这大概就是“善书者不善言”的真实写照吧。

周沉擅长应试,交上来的答卷很对阅卷人的胃口,所以每每都能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