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竟有此事?”
弘景帝故作不知,问都是何人?
周老拢着袖子作羞于启齿状:“回陛下,正是周沉和文徽明这两个孩子。
草民早年在岳州游学时曾在清北书院当过几日客座讲师,当时就觉得这两个孩子比其他人聪明好学,没想到时隔多年竟有这样的造化。”
弘景帝的关注点却不在周老曾经教导过周、文二人,而是:“周老去过清北书院?”
周老点点头,按他事先和明若昀商量好的,将他能说的和弘景帝娓娓道来。
弘景帝默默听着,听周老说那里的学生大多是逃难的流民和战后遗属蹙起了眉头:“每逢大灾或者战事朝廷都会下拨粮饷安顿他们,为何还需要一个书院收留他们?”
个中缘由周老自是清楚,然他若在弘景帝面前点明,必定会有人因此获罪,他不欲牵涉朝堂,只能避重就轻道:“许是他们等不及朝廷的救济粮,就先搬走了罢。”
是等不及还是没等到?
弘景帝在心里问,脸色一下子就难看起来。
然而眼下并不是追究这些事的时机,继续问周老:“周老可知清北书院是谁出资修建的?”
周老早料到他会有此一问,闻言赶紧帮徒弟撇清关系:“据说是当地几位学究筹钱修建的,岳州有不少富庶的乡绅,想必也帮了不少忙。”
“他们倒是有心,”弘景帝不咸不淡道,“可惜当地官府没有,否则像周沉文徽明这等人才岂会被一个书院收入囊中。”
周老摸不准他这句话是在怀疑书院居心叵测还是指责当地官员不作为,思忖之后决定按下在殿试上为清北书院请命的念头。
“书院里的学生的品性和学识如何?”
周老佯装仔细回忆一番,半真半假道:“陛下恕罪,草民去过的书院有些多,年头也有些久了,实在是想不起来,能记起周文和文徽明这两个孩子,还是因为他们实在叫人印象深刻。”
弘景帝点点头,见底下考生陆陆续续都开始动笔了,好奇他们会从什么地方入题,邀周老同他一起巡堂。
周老岂敢不应,弓着身子亦步亦趋地跟在弘景帝身后,在每一个弘景帝感兴趣的考生身边驻足观看。
考生们的反应不可谓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