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位张乡绅,本就是个喜好附庸风雅之人,看到这般场景,心中对书院的印象大为改观。诗会结束后,他找到徐文渊,说道:“徐夫子,今日这一遭,让我对书院有了新的认识呀,这确实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我虽财力有限,但也愿捐出一些银子,略表心意。”徐文渊大喜过望,赶忙道谢。在张乡绅的带动下,又有几位富户、乡绅纷纷慷慨解囊,书院终于筹集到了一笔可观的经费。
有了这笔钱,书院开始修缮房舍,购置新书,改善学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看着书院一天天好起来,徐文渊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日夜萦绕心头的忧愁也渐渐消散了。
而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亦有着关乎教育的不同发展与变化,与这书院的境况有着别样的对照呢。
在那遥远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蓬勃发展之时,诸多城市兴起了各类学院,它们与大明的书院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意大利的这些学院,多受富商、贵族以及教会的支持,注重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与新兴学科如天文、几何、绘画等的研究与教学。像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汇聚了当时顶尖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在那里探讨哲学、艺术创作,培养出了像米开朗基罗这般的艺术巨匠。与崇正书院依靠民间施舍不同,意大利的学院资金来源更为多元,且有着浓厚的商业与艺术结合的色彩,旨在推动文化艺术的创新与传播,为城市增添荣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法兰西,巴黎大学依旧是整个国家的学术中心,不过,除了这所传统的高等学府外,一些地方也开始出现了小型的学堂,主要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贵族子弟以及少量的平民精英。这些学堂的教学内容多围绕神学、拉丁文、法学等展开,教学方式相对刻板,注重对经典着作的背诵与解读。相较于大明书院的自由讲学、学子们各抒己见的氛围,法兰西的学堂更强调权威和正统,而且其经费大多来自教会和王室的拨款,受政治和宗教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英格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古老学府在当时已经颇具规模,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大陆的学子。它们的教育注重培养绅士阶层所需的知识和素养,涵盖了神学、古典文学、修辞学等多个领域。不过,英格兰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除了这两所大学外,其他地方的教育设施相对简陋,多为一些乡村牧师开设的小型私塾,教授基本的读写算知识。与崇正书院面临经费紧张不同,牛津和剑桥依靠王室、教会以及贵族的捐赠和自身的地产收入维持运转,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但也存在着阶层固化,平民学子入学困难等问题。
在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宗教教义的传授外,也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以及医学、天文等知识,培养出的人才多为宗教人士、宫廷官员和医生等。同时,帝国也有一些官办的学校,为国家培养军事、行政等方面的人才。与大明书院的民间办学自主性较强不同,奥斯曼帝国的教育受宗教和官方的双重管控,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向都要符合帝国的需求,经费主要由官方财政支出,而民间对于教育的捐资办学热情相对较低。
在日本,战国时代刚刚结束,天下初定,德川幕府开始重视教育,各地出现了一些藩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武士阶层的子弟,让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军事战略以及礼仪等知识,以维护幕府的统治。此外,民间也有一些寺子屋,是面向普通民众子女的基础教育场所,教授简单的读写、算数等内容。与崇正书院所处的文化环境相似,日本的藩校和寺子屋也有着浓厚的儒家文化影响,但在办学规模和经费来源上,藩校依靠藩主的支持,寺子屋则多靠民间集资,规模都相对较小,且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世间各国,虽有着不同的教育发展轨迹,或兴盛,或艰难,但皆承载着传承知识、培育人才的使命,如那点点烛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闪耀,照亮着一方天地,而崇正书院也在这时代的浪潮中,凭借着众人的努力,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