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徐文渊等人碰了一鼻子灰,心中满是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了王家。回书院的路上,一位执事愤愤地说道:“这王员外也太吝啬了,平日里看着也是个读过书的,怎就如此不通情理呢。”徐文渊却摇头叹道:“罢了,罢了,这世间之人,各有各的心思,咱们再去别家试试吧。”
接下来的几日,徐文渊等人又陆续拜访了几家富户,可结果皆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富户表面上客客气气,可一提到施舍钱财,便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则干脆闭门不见,让他们吃了个闭门羹。徐文渊心中越发焦急,看着书院里那破旧的房舍,想着那些渴望知识却条件艰苦的学子,他夜不能寐,常常在那庭院中踱步,思索着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书院度过这难关。
就在众人都有些灰心丧气之时,书院里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儿。有一位名叫李生的年轻学子,家境贫寒,却极为勤奋好学,他听闻了书院为经费发愁的事儿后,心生一计。这李生平日里就擅长作画,而且画工颇为精湛,他想着自己可否画些画,拿到城中的集市上去售卖,将所得的钱财捐给书院呢。
说干就干,李生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绘制了数十幅画作,有那山水花鸟,也有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画面栩栩如生,别具一番韵味。然后,他便在一个休沐日,带着画作来到了集市上,摆起了小摊。起初,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小摊,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懂画的人路过,被他的画吸引住了,纷纷围过来观看,夸赞之声不绝于耳。
其中有一位老者,穿着颇为考究,看着李生的画,眼中满是赞赏,问道:“小后生,你这画倒是不错,为何要在此售卖呀?”李生便将书院的难处以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者听了,大为感动,说道:“难得你有这份心意,老夫平日里也喜好这些字画,今日便都买下了,也算是为这书院出份力吧。”说罢,便掏出银子,买下了所有的画作。李生又惊又喜,连连道谢,拿着银子兴冲冲地跑回了书院,将此事告知了徐文渊等人。
徐文渊听闻,眼眶湿润了,他没想到这学子竟如此有心,当下便在书院中表扬了李生的善举,还号召其他学子向他学习。这事儿在书院里传开后,不少学子也纷纷效仿,有的拿出自己平日里写的文章、诗作,有的制作了一些手工艺品,都想着去集市上售卖,为书院筹措经费。
而在城中,这件事也渐渐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有一位名叫赵掌柜的商人,经营着一家书局,他听闻了崇正书院学子们的举动后,心中颇为触动。这赵掌柜虽是个生意人,却也敬重读书之人,他想着,自己虽没多少闲钱可以施舍给书院,但书局里有不少积压的旧书,若是捐赠给书院,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于是,赵掌柜便带着几车旧书,来到了崇正书院。徐文渊等人得知后,赶忙出门迎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徐文渊说道:“赵掌柜,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些书籍对于书院的学子们来说,那可是无价之宝呀。”赵掌柜笑着说:“徐夫子客气了,我也是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希望书院能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来。”
有了这些转机,书院众人的士气大振,可经费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徐文渊又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决定邀请城中的一些文人雅士、乡绅富户来书院参加一场诗会,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书院的氛围和学子们的才情,或许能打动他们,让他们愿意捐资相助。
这日,书院里张灯结彩,处处透着文雅的气息。受邀的众人陆续来到书院,徐文渊带着他们参观了书院的各处,介绍了书院的历史、教学情况以及当下的难处。而后,诗会正式开始,学子们纷纷吟诗赋词,那精彩的表现,让在场的众人不住点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