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的计划,张午将一纸诉状递到兴国府衙,了解内情的包拯接过诉状,后面就是何潘仁出场了。
这位讼师无理说三分,有理就能超常发挥。
而陈恪就想让他超常发挥,先给鉴真和尚定性,然后算出经济赔偿金额,扬州大明寺必须倾家荡产。
后面就是向倭国讨要赔偿了,拿了华夏的东西必须吐出来,还要一加一的带利息。
这是一笔天价的赔偿,陈恪算不出具体金额,只想没钱时就去要点,也不多,两亿两白银而已。
他是这么算账的,而被银子所困扰的李祯,听到银子的消息两眼就发光,有银子可拿的主意就是好主意。
包拯倒不在意银子,他在意的是奸人,用一个死去多年的和尚做警示牌,包拯绝不犹豫。
于是这事就敲定了。
而张仲景的后代挺好找,有这么一个神光缠绕的祖先,后代子孙纵然不会天天挂在嘴上,也没一个会否认的。
于是这场让人惊诧万分的官司就出现了。
包拯接过诉状就立案,不到一个时辰就派出信使前往扬州府衙,要求扬州府衙协助调查本案。
而最无辜的就是大明寺的和尚,躺着都中枪。
这是没办法的事,鉴真和尚没后代,只能找他们赔偿了。
确定这件事时陈恪异想天开,“如鉴真和尚在日本有后代呢?”
“真有吗?”李祯好奇。
包拯立刻阻止,“我们不能这么想,如大明寺的僧人这么想,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包拯够阴的。
但这事跟陈恪没关系了,他是出个主意就没影,这是包拯的事,他出任监察使,也是他的事。
陈恪想的事一向都这么美好。
可高适却提醒他,“我听说,这几天石立与那两个倭人走的很近,你要及时阻止。”
高适提醒他,可他为何要阻止?兴京有两个倭人,又有三个西方的神甫,他们五个要是遇到一起会怎样?
陈恪的好奇心一向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