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不可敌?”
“或许还真是如此吧。 ”
大宋时期,不少皇帝对这句话都颇有些认同。
他们虽然不知道大清,但他们知道辽人,知道金人,甚至于知道蒙元。
在他们看来,大清或许跟这些人都是一样的。
正面战场上,如果真要分个胜负,那想要赢的确是难如登天。
也正是因此,在数次失利之后,他们便转而追求议和。
不管打赢了也好,打输了也好,打的焦灼也罢。
满朝上下的文武百官心中想着的都只有议和二字。
毕竟在他们心中,大宋武力最为强盛之时,在太宗皇帝手中对辽人的那一战都败了。
连那个时候都不是对手,往后自然只会越发的不敌。
纵使刚开始能讨到些许便宜,往后还是要输的。
这就是太宗皇帝给他们留下的血的教训。
“所以陛下,我等跟金人议和,是最正确的决定!”
“既减少了将士的死伤,又给百姓争取了那么多年的和平!”
“我们都是有功于社稷的,陛下更是会名留千古!”
各个时代的大宋朝堂之上,几乎都在发生着这一幕。
吹捧着自己的君王,以及吹捧着乾隆方才的话。
挑战开始以来,乾隆在天幕上怼遍历朝历代的时候,唯有大宋最安静。
“是,是这样吗?”
“朕其实也是这么觉得的。”
“不过朕唯一担忧的是,太祖立下的祖训,说定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尔等跟朕这般的行为,是否有些不太符合?”
“他老人家是否会动怒?”
但凡是支持议和的大宋皇帝,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担忧。
下面的臣子各个腹诽。
是否会动怒?
这应该不能算是个疑问句,毕竟天幕上,赵匡胤已经骂了有好一会了。
骂的还挺脏。
不仅骂乾隆,连带着将后世议和称臣的皇帝都给骂了进去。
好在他们能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