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角度上,孙权限于冷兵器时代的行军能力,攻城能力,实在是作战艰难。其实正面攻城战直到发明枪炮的时代才逐渐解决。在当下的三国时代,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孙权也可以制造投石车攻城,但是除非把工场设置在汝南或者很靠近彭城的地方,不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把笨重的投石车从东吴运输到千里之外的彭城,还得过九华山的山区山道。这些都不可能实现的。不然袁尚为何把制造工场放在距离前线最近的黎阳郡,就是因为能够运输。不然在邺城制造哪怕千门投石车,又如何运输到陈留郡?
孙权从计策层面也已经是最大限度的运用智谋了,用吕布招降高顺试过了,分兵攻徐州城引诱彭城出兵失败了,鏖兵计效果甚微,退而复返的偷袭也被袁军尽数识破。
从武力上,孙权七万大军四面攻城,连攻三天,损失上万人,却只能望城兴叹;后来鏖兵计也曾趁着彭城守军疲乏,发动几次大规模进攻,虽然杀伤了一些袁军,但是彭城依旧稳如泰山!
孙权收拢军队,最初的七万大军只剩下四万五千人,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折损了两万五千人,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孙权不禁是心灰意冷,他也在努力的回想原史中,那些将领都是怎么破坚城的,想来想去似乎也都是守城将领与自己主公有矛盾从而叛变。三国成型后,正八经的国战,无论是蜀国攻魏国,还是魏国攻吴国,还是蜀国攻伐吴国,面对要塞,面对坚城,正面进攻,几乎没有成功的。饶是强悍的刘备举七十万大军为关张报仇,也在陆逊的层层防御下最终败北;饶是诸葛亮这种智慧高超之人也在司马懿的防守体系下五六次的吃瘪,还有一次空城计去和司马懿博弈,好在司马懿选择了养寇来维持自己的权力,不然诸葛亮也就早早的在第一次北伐时就被魏国生擒了!
无奈之下,孙权只好撤军,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
东吴一批非常重要的粮草被袁军截了!全部付之一炬!
且说李典的两千游击队一直潜伏于九华山之中,他们在华佗的医疗资料中找到一种祛除蚊虫的药方,并且大规模的采集和使用,以确保他们在夏季的山区能够潜伏。李典还选择了一些通风干燥的山洞存放粮食和兵械物资。李典还在出发前就让司马懿选取徐州城中军民有猎户经验和熟悉九华山的当地人加入到游击队中,这样李典很快就摸清楚了九华山的情况。
李典本人也是每天装作猎户,在九华山内佯装打猎,其实是在侦查东吴军队的粮道运输路线。
不出十五日,李典就把东吴军队的路线摸熟了,还确定两处吴军必定在山中歇息的营盘。李典最终选取一处道路相对狭窄,而且树林茂密的地方作为伏击地点。就专门等大批的粮草物资经过再下手。平日里,李典会故意放一些小批的物资运往彭城吴军大营。为的是放长线钓大鱼,防止打草惊蛇!
然而近期,有一批重要的粮草物资要经过九华山运往彭城,这批粮草足够东吴大军一个月的开销,数目非同小可。
李典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开始部署作战计划。
这一日东吴的两位将领陈武,董袭,率领三千士兵押送粮草经过九华山。天气炎热,山区又十分干燥,导致运粮队伍的士兵们都十分疲乏,加上这里并非交战区,运输队来回经过十几次也都十分安全,别提袁军偷袭了,就连半个袁军的影子都看不到,最多看到几波打猎的猎户于山中打猎。陈武,董袭倒是在九华山见过老虎(华南虎),倒是没有见过袁军。
所以整个运输队的防备十分松懈,尽管孙权曾经告诫行军时要注意防范,但是后勤部队还是阳奉阴违。两位将领也都把运输工作当成了苦力工作。
李典的斥候都扮作猎户,老远的观察这支部队,并且把情况回禀李典。李典心中大喜,准备当夜偷袭。
也该李典立功受赏,天公作美,夜间并无雨云,气温居高不下,正是适合火攻的时候!
李典是经历过芒砀山徐庶用火攻准备伏击袁军的,当初就是他的阻拦,张合的先锋部队才免于被火攻的。如今李典也要用火攻了。他把引火之物备齐,都是木屑树叶易燃物品,不但如此,还有很多火油。除此之外,他还命两千游击队,没人携带五个自制的火把,留作夜晚火攻之用。
天气炎热,东吴军队在表面安全的一处营寨休息,夜间九华山此处因为山势影响,刮起了东南风。
李典率军占住上风向,派出五百人的敢死队,他们的任务不是潜入东吴军去杀人,而是把易燃物品撒满东吴军的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