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载誉归来

赵辉哈哈笑道:“想,当然想家,可是黎利一日没抓住,我就一日不敢掉以轻心啊。”

“别怪小的说句难听的,爷是太把黎利当回事了,他就是一造反头子。现在兵马全丢光了,拥立的伪王也解送京师砍了脑袋了,黎利他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赵辉点点头,“但愿如此吧。”

京师,内阁诸老正在议事。

大明朝由朱棣时期的对外开拓开始全面收缩,转向文治,相应的,长于边事的杨荣也渐渐失势,长于文事的杨士奇后来居上,成为了内阁首辅。

杨士奇对于拥兵在外,形同安南太上皇的赵辉很不放心,多次建议朱瞻基召回赵辉,改派人去总督安南。

这回朱瞻基终于同意,下诏令赵辉班师回朝,杨士奇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商议新任总督的人选。

杨荣道:“安南总督非同一般,武臣中有统兵经验的勋戚已经不多了,选谁都不太合适。”

杨士奇笑道:“勉仁(杨荣字)说得不错,武臣中有统帅经验的死的死,老的老,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杨溥看了看二人,没有瞧出不对劲来,便主动发言道:“能统帅大军的勋戚,在朝的,只有英国公张辅,在外的只有镇守云南的沐晟和镇守宁夏的陈懋了。”

英国公张辅是辅政大臣,不可能让他挪窝的。陈懋镇守宁夏,那里是西北边关重地,也走不了。沐家永镇云南,沐晟也不方便走。

掐指一算,武臣中竟然还真没有合适的人。

杨士奇便把这三个人选都否决了,大家也没话说。

金幼孜心念电转,杨士奇这家伙肯定藏着后招呢,内阁诸臣中,只有杨荣与自己有边事的经验,东杨与西杨的明争暗斗是不公开的秘密。

便开口道:“勋戚无人的话,那不如从各省的布、按中选。”

各省的布政使、按察使有统领地方的经验,挑个知兵的文官去,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杨荣没有理解金幼孜,果断反对:“那怎么行,布政使与按察使哪个有领兵之才的?若是这么上奏,陛下说不准改派个镇守太监去呢。”

金幼孜心中暗叹了一声。

杨士奇笑道:“还是勉仁考虑周全,地方上没有合适的,只能从中枢中挑了。”

杨荣这才醒悟,杨士奇是想让自己出镇地方。

但杨荣自永乐以来,执掌内阁多年,也不是好与的人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立即想出了对策,道:“总督之职,既管军,又管民,连藩王也无法制衡,权柄太大。交趾又山川相隔海外,我现在倒是觉得不可有总督之定制,将来若有哪一任有了不臣之心,又是天大的麻烦。”

金幼孜帮腔道:“总督之职,本就是为战后管束地方藩王、百姓、文武诸官所临时设立的差遣,确实不该常设,事毕即撤,才是正理。”

杨溥也支持他们俩的观点,既然交趾平定了,没有必要再派个安南总督了。

杨士奇黑着脸,罢了此议。但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便只好再等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