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岔开话题,问道:“那海船上难道真有倭寇不成?”
陈员外脸色尴尬了一下,道:“有是有,不过几个罢了,都是雇来的倭国浪人,充当家丁而已,算得什么倭寇。”
赵辉心下顿时明了,看来沿海商人跟倭寇合流也是有原因的,倭人那边是国内老打仗,战败的浪人失业了,那只能来大明沿海再就业。而沿海商人为了与官方的禁海武装相抗衡,自然而然就看上了一根筋不怕死的日本浪人,便出钱雇佣浪人来当打手。
这也是后来嘉靖年间倭寇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商业的贸易需求与朝廷禁海令之间的根本性矛盾。越是禁海,民间的反弹力量越是大,“倭寇”就越来越多。
大明从洪武年间开始禁海,沿海大小卫所备倭军也有几十万,至今倭寇之患始终存在,不得不说,还是朝廷的政策出了问题。
“那前些年,倭寇曾攻打金山,那总是真倭寇了吧?”赵辉问道。
陈员外鄙夷道:“那些人是真倭奴,来我大明贸易,后来觉得做生意不如抢劫来钱快,就开抢了呗。我们不和他们打交道,他们跟疯狗一样,谁的货都抢。”
赵辉点点头,笑道:“我想贩卖一些南京布,听说这里有路子出海,便一路来这里打听打听。”
陈员外很意外,笑道:“小相公是堂堂读书人也要沾染铜臭么?”
赵辉哈哈大笑,“家父仙去,家道中落,我只好弃文从商了,穿这一身行头,只是方便罢了。”
南方崇儒,赵辉一身儒衫很是受乡野百姓的尊敬。
跟陈员外聊了一通后,赵辉离开了海盐,在这里,他看到了商人们为了追逐海贸的暴利,甚至不惜开始组织武装,与禁海的卫所兵相抗衡。
赵辉想起了马克思一句名言:“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第二天,赵辉前往宁波。宁波从唐时一直到明初,都叫明州,朱元璋为了避讳国号,改为宁波。百姓们的叫法就随意许多,叫宁波有之,叫明州亦有之。
在这里,他要等一个人——没错,就是去倭国“采买”的杨稷。
杨稷悠悠从船上下来,海上环境恶劣,可这家伙还油头粉面、人模狗样的,可见去了趟小日子,小日子过得挺不错的。
他从船上下来,身后还跟了两个趿着木屐的倭国女人。
杨稷见到赵辉,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大都尉,你可害惨我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