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荀子,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深受子夏的影响,可实际上荀子对待子夏的态度却是相当有趣。
一方面,荀子对其“嗛”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而另一方面,则毫不留情地痛斥其“嗛”。
“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这是子夏的想法。
“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这是荀子对子夏的看法。
当年,相比起孟子往返于魏国和齐国之间积极参与政事,子夏却整天缄默不语,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天下能有何益处?
单从范增现今已然将近六十岁高龄,但其辅佐主君的时间估摸连六年都未达这点,便能够瞧出端倪来。子夏所倡导的儒家学说过于清高和孤傲了。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像小鱼这种什么都会亿点点的,
就算是他本人能接受,也是因为身边有一个同样神异的公孙轩。
嬴晏走在最前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十九公子的府邸向来简朴,鲜少举办宴会。所以这一次,尽管规模并不大,但依然引来了众多关注和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其他门客:“他凭什么!!”(红眼咬手绢.jpg)
和他们相比,人群中的叔孙通却显得格外淡定。他从容地走进宴席,丝毫没有被周围的情绪所干扰。
对于叔孙通来说,美食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他心无旁骛,一心只顾埋头吃饭。
之前皇宫里那场盛大的宴会,以他的官职连边都够不着,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个替代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品尝美味佳肴的好时机。
至于其他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他才懒得去理会。
主君麾下的门客中,荀子一脉的人数过多,势力逐渐壮大。为了平衡各方,主君才特意用各种落差,以此来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
这种权力斗争对于叔孙通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好在他有着特殊的身份——作为与孔家保持联系的关键人物,使得他在这场风波中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