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门户仇

魏逆 茶渐浓 2286 字 5天前

但他与韩综不同的是,他犹有道德底线。

虽然也被魏授予将军之职,但他将大部分私兵部曲奉给了魏国换取信任,以求魏国能善待他的宗族。

如此识趣之人,魏国自是不会辜负的。

不仅画了很大的田亩予他,且还如他所愿不责以兵事,让他以将军职在淮南处理些文书之事,权当是养老了。

这就是诸多淮南将率不认识他之故。

而待到满宠督领淮南后,同样对他很客气,让他继续隐在征东将军署中,帮忙参详一些斥候或细作传归来的军情。

他做得很出色。

不仅任职时兢兢业业,还依托原本是吴将的便利,在江东发展了不少细作。

虽然这些细作不乏被识破而受诛,但也着实为满宠抵御江东来犯提供了很多帮助。

也正是因为不少细作被识破,让江东君臣知道了翟丹如今仍在淮南、魏征东将军官署任职之事。

所以,有些在江东受了委屈的将佐或过得很不如意的豪强,也自发前来联系翟丹。

希望通过翟丹的引荐,让他们有个迷途知返、去吴归魏的机会。

小主,

这些人在江东皆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没有多少实权、将略才学也不能称为英俊,不管是叛逃来魏国还是依旧留在在吴国,对战局都没有什么影响。

故而,满宠对他们也不怎么在意。

只是让翟丹回复,声称魏国现今没有横江伐吴的打算,也没有兵力前去迎接他们来魏,所以让他们自择前程。

若是能自己前来淮南,魏国定不吝嘉奖归附之义。

但若无力摆脱吴兵的追杀来归附,那就且先蛰伏着罢,以保己身为上,待到他日魏国伐吴了再倒戈归义也不迟。

这种略显敷衍的作答,让许多想附魏之人都偃旗息鼓,不复遣人来求。

但也让个别人加大了求归附的筹码——他们觉得满宠之所以没有动心,不仅是魏吴攻守势易的关系,更因为觉得收纳他们的利弊不成正比。

所以,有一个人拉上了亲家,以协助袭击江东在广陵郡广武湖的屯田戍守点、甚至可以临阵倒戈的方式帮助魏军伏击孙韶援兵作为晋身之阶,请魏军来袭广陵且事后将他们带回淮南安置。

此二人并非是诈降。

翟丹早就通过细作将他们二人的底细以及现状刺探清楚了。

为首之人唤作王黎,吴郡丹徒县人;其亲家刘禹乃是丹阳郡江乘县人。

虽然不同郡,但两家相隔不过数十里的距离,都是居住在大江入海口的南岸,故而累世有往来且常有婚嫁,也算是世交了。

两家皆可算是小豪强,都能凑出三四百私兵部曲。

在土地兼并尤其严重的吴地而言,他们只能算是小角色,但在各自县中也算是横着走的大族了。

况且,丹徒与江乘县的背后就是连绵的山脉,素来是山越与化外山民的藏身地。

有连片的良田可耕种、有渔利可收,闲暇之时还能带着私兵进山掳掠山越或山民为奴,他们原本的生活还是很滋润的。

但自从赤壁之战后,他们的生活便一日不如一日了。

击退魏武曹操保全江东基业的孙权,也开始致力于扩张版图,不仅将他们这些小豪强编入行伍,且还四处捕捉山越之民补充兵员、编山越妇孺老弱屯田供应军粮。

其中,因为丹阳郡与吴郡作为江东核心地区的关系,所以也被孙权遣兵马讨剿得最频繁。

这也严重损害了王刘两家的利益。

被孙权遣来围讨山越之人,要么出身江东大世家要么出身元勋,皆是他们需要仰望的存在,故而每次讨伐所得的俘虏都不会轮到他们分一杯羹。

若只是没有参与其中也就算了。

但他们两家每次都要被摊派些提供住处、出兵作向导、看押俘虏等等杂务啊!

出兵出力劳顿却无利可图,孰人会甘之如饴呢!

不过,他们虽心有怨怼,但也不敢表露出来。

毕竟蝼蚁尚且贪生。

他们知道自身的实力,不想逞一时之快而迎来灭族之祸。

再后来,曹丕五年内三次伐吴。

迫于魏国的压力下,孙权不再留他们在当地维护秩序提防山越作乱,而是编入广陵太守孙韶的麾下,转去大江北岸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