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雨用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分享这些诗词的创作经历,随后,终于迎来了此次公开课的重头戏——交流环节。
按照之前报名的顺序,参与者们开始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既有韵味悠长的古文古诗词,也不乏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诗。
能登上这个交流会展示的作品,自然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没有一个是浑水摸鱼之辈,毕竟都经过燕大校方的多次严格审核。
实际上,燕大举办这次文学交流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助苏雨的个人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当今文坛的优秀作品,宣传推广的意义更为重大。
因此,那种不开眼的人出来挑衅苏雨,想要踩着他上位,苏雨在现场作诗打脸的戏剧性环节并没有出现。
不过,在交流会的尾声,燕大文学系的师生们还是提出了他们的请求,希望苏雨能够现场即兴作诗一首,为这次公开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们尤其期待苏雨能在现代诗领域一展身手,毕竟现代诗与古诗词之间一直存在着竞争关系。
由于苏雨近年来古诗词作品频出,大放异彩,已经让现代诗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抬头。
他们自然希望苏雨不要厚此薄彼,也能在现代诗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至于认为苏雨不会写现代诗?觉得这会是苏雨的短板?真的没有一个人会这样想。
事实上,苏雨在之前备课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可能性,并且精心准备了三首现代诗。
一首《死水》,其深刻的内涵和批判精神不言而喻,但显然不太适合当下的场合;另一首《致橡树》,以爱情为主题,也不太契合此时的氛围。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这首被选入教材的现代诗,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美好寓意,都与此刻的场景极为契合,简直是为这次公开课量身定制。
“我确实准备了一首现代诗,想要送给在座的各位师生!”
苏雨微笑着回应,声音沉稳而有力,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然而,就在苏雨准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首诗时,燕大文学系的院长却满脸笑意,带着几名学生走上了讲台。
学生们手中捧着笔墨纸砚,显然是希望苏雨能留下墨宝。
“小苏老师,不介意将这首诗写下来,留在我们燕大文学系中吧?大家可都期待很久了。”
院长笑眯眯地说道,那一声“小苏老师”,让苏雨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但人家都已经把笔墨纸砚递到眼前了,他又怎么能当众拒绝呢?
于是,在众人的热切注视下,苏雨提起毛笔,饱蘸浓墨,用一手刚劲有力的楷书,将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缓缓书写在宣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