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他想起曾与一位老工匠孙师傅探讨过镜片研磨的技术……
“孙师傅……”他喃喃自语,杨启不敢耽搁,立刻拉着郭婉找到孙工匠。
孙工匠是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他看到杨启手中的碎裂镜片,眉头紧锁。
“这……这可是精密活计,要修复可不容易。”
杨启知道时间紧迫,不敢多言,直接将他记忆中的镜片研磨方法,配合自己对光学原理的理解,详细地向孙工匠描述了一遍。
孙工匠听得入了神,时不时点头,他立刻动手,在杨启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研磨着。
空气中弥漫着细碎的粉尘,伴随着工具与镜片摩擦的细微声响。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所有人的心都悬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
终于,当最后一丝瑕疵被磨平,镜片恢复了其晶莹剔透的光泽。
杨启心中一喜,他接过镜片,小心翼翼地装回仪器。
星象追踪仪的镜片重新焕发生机,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它重生的喜悦。
一股压抑的兴奋在杨启心中升腾而起,他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
郭婉也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
整个观测站重新恢复了活力,希望的氛围再次燃起。
吴学者在一旁看到这一幕,暗自点头,对杨启的应变能力感到赞赏。
展示会如期举行,观测站内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学者和工匠。
他们神情各异,有的带着期待,有的则带着明显的质疑。
当杨启将新仪器一一展示出来时,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几位年长的天文学者,面色严肃,眼神中带着审视的光芒。
他们开始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质疑新仪器的精度和实用性。
“此物真的能比我等肉眼观测更为精准?”一个老者率先发难,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满。
他身边的其他学者也纷纷附和,质疑声此起彼伏,现场的氛围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杨启面对质疑,不慌不忙,他沉着冷静地一一解答。
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自信。
他详细地阐述了仪器的原理和用途,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例子证明着新仪器的优越性。
正当他要继续讲解时,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突兀的响起:“此物虽精巧,但其耗费的资源甚巨,怕是难以普及……”声音的主人是天文学会中颇有声望的李大人,他犀利的言辞瞬间将现场气氛降至冰点。
杨启闻言,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他嘴角微微上扬,刚要开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