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徐凤鸣给他们倒了杯茶,四人安静地坐在廊下听下雪的声音。

徐凤鸣望向院外,忽然感慨道:“又是一年了。”

“是啊,”姜冕说:“又是一年了。”

徐凤鸣突然想起那年他们四人在赵宁暖阁喝酒的场景,时间飞逝,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几年。

那记忆似乎很遥远,好像是上辈子的事。

徐凤鸣忽然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记不清楚苏仪的样貌了。

脑子里只隐隐约约,有一点大概的轮廓,却始终想不起来具体的面容。

“这两天我看过各地呈上来的文书,”姜冕说:“今年各地的收成还不错,没有受多大影响。”

徐凤鸣:“内忧外患,现在内忧已平,就剩外患了。”

姜冕一听这话就明白徐凤鸣有想法了:“凤鸣兄和赵兄有想法了吗?”

“我答应过姜兄,尽力帮他收复这破碎的山河。这是他的毕生夙愿,我想,我们或许可以试一试。”

小主,

徐凤鸣眼神放空,似乎透过这漆黑孤寂、大雪纷飞的夜,看见了戴着面具,孤身一人站在缥缈峰上眺望凡尘的姜黎。

他不言不语伫立在缥缈峰之巅,从春花灿烂到冬雪纷飞,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山下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百姓担忧。

可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如多年前的洛阳被围攻时一样,什么都做不了。

徐凤鸣沉默良久,才重新开口:“子敬,你觉得,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该怎么办?先打哪国?”

姜冕想了想,说:“卫国。”

徐凤鸣跟赵宁对视一眼,显然,姜冕的回答跟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赵宁伸手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徐凤鸣则看向姜冕:“为什么?”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姜冕顿了顿,似乎在思考接下来的话该怎么说,才能不让赵宁心里不舒服。

赵宁明白姜冕在顾忌什么:“但说无妨。”

“赵宁说得对,”徐凤鸣说:“子敬有话但说无妨,他不是听不得真话的人。”

徐凤鸣跟赵宁这么说,姜冕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赵兄海涵。”

“启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民心,”姜冕说:“启国自建国以来的名声就很不好。

几十年前的平川之战杀降一事,更是将声望降到了最低。

以后若是想在中原站稳脚跟,那么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卫国跟启国有平川之战的血仇……

其实不单是卫国人,中原各国都对启国……说实话,百姓们对启国可以说是闻风丧胆。”

姜冕说的没错,启国上边几位国君确实把启国的名声搞臭了。

特别是三十多年前的平川之战,公孙止杀降这一行为,启国的声望可以说是臭名昭着。

别说玉璧关外那四国的国君和公卿大夫们对启国是如何瞧不上眼,百姓更是闻风丧胆、谈之色变,就连徐凤鸣都看不惯启国的所做作为。

赵家以武立国,被中原人称之为蛮夷之邦,多年来干的事也确实不怎么光彩。

倘若赵宁不是启国人的话,徐凤鸣觉得自己宁愿选宋国都不会选启国。

皆因他们的名声实在是声名狼藉,在整个神州可以说是臭名远扬了。

现在启国想笼络人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卫国下手。

若是这次能打下卫国,让卫国心甘情愿臣服,那么就做好了榜样,以后会顺利很多。

姜冕:“再者,卫国跟启国接壤,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应该先打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