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赈灾

赵宁:“说。”

颜臣安直起身子,却并没有起身:“这次起义皆由我一人而起,与他人无关,还请殿下能网开一面,放过那些无辜的人。”

赵宁终于正眼瞧了一眼颜臣安,就连一直站在赵宁身后心不在焉的郑琰都动容了,侧眸看了颜臣安一眼:“你也算是条汉子,这时候不先担心自己,反而放心不下你的下属。”

颜臣安道:“他们本来也是被我蛊惑的。”

赵宁:“我答应你。”

颜臣安:“那就请殿下当众宣布君上的王令,也好给他们一个交代。”

当日午时,青石河岸搭起高台,赵宁登上高台,亲自朝底下黑压压的一片农民军宣读赵玦的王书。

他声音不疾不徐、铿锵有力,传遍了整个青石河岸。

空旷的河岸两边一片肃穆,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离开。

赵宁宣读完王令,眸色仍旧平淡,却不似平日里那么冷漠,他薄唇轻启,不轻不重吐出两个字:“派粮。”

整个北岸区域都轰动了,孟案率军从对岸将粮食运过来。

百姓们没有上前哄抢,自主排成了队。

第一个人跪下,涕泗横流,口称国君圣安,紧接着越来越多人下跪,朝大安城叩首。

呼声排山倒海,震荡在舟山峡谷和青石河岸,连绵遍野,回响不绝。

赵宁眸色深沉,伫立在高台上看着下方麦浪一般拜服的人,久久没动。

他看着那些人,突然想起那年在安阳城,徐凤鸣叩响他家的大门,问他:“你有想过读书是为了什么吗?”

那天阳光明媚,院子里一片静谧,只有微风徐徐,震动着长廊下的风铃。

百姓的呼声震天动地,回荡在赵宁耳边,那么近,又那么远。

这一刻,赵宁终于体会到了徐凤鸣当时的心情。

也明白了为什么他每次提出想带徐凤鸣找个没人的地方隐居的时候,徐凤鸣都不回答他。

军队从午时开始派粮、发钱,一直到深夜,每人都领了一袋粮,和二两银子。

领到粮钱的百姓各自回家,等着朝廷的法令一颁布,他们就有地可种了。

颜臣安在芦苇丛中站着,怔怔看着那些百姓,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他是知道自己难逃死路的,毕竟是叛军头子,想来是知道自己无处可逃,索性没有逃跑。

等这些百姓都散了以后,颜臣安不消别人动手,自己送上门去,去了赵宁的营帐。

赵玦顺手将他关进囚车,带回了大安,一回大安就关进了廷尉狱。

赵宁去舟山招降的时候,徐凤鸣等人也没闲着。

法令虽然下来了,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修改、完善,赵宁不在这几天,闵先生则寸步不离守在赵玦身边。

因此这任务就落在了徐凤鸣、姜冕、尹绍之和欧阳先生几人身上,这几天几人不断修改完善法令,忙得脚不沾地,别说吃饭,连喝口水都是狼吞虎咽的。

赵宁回来的时候,所有法令彻底修缮完毕,最后送进宫中,盖了王印,已经张贴在了大安城门口。

一时间全城欢腾、举国欢庆,人们欢天喜地,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法令正式颁布后,朝廷专门组建了一个部门,下到各郡、县去帮助当地的官员分配土地。

同时,由于去年干旱,粮食大量减产,朝廷要派粮赈灾的同时,还要派出粮种去协助当地百姓耕种,尽量不要误了春耕。

整个启国似乎都忙了起来,人人热火朝天,新法令的颁布势必会是一项大工程,朝廷中的官员们也是个个脚不点地,陀螺一般连轴转。

连颜臣安都没人有空去审,押回来后扔进廷尉狱就没人管他了。

全国上下折腾了近两个月,宋扶后续送来的粮食解了燃眉之急,总算没有误了春耕。

两个月后,这股改革的热潮总算告一段落,所有人总算有了喘息的机会。

事情忙完了,总算可以秋后算账了,颜臣安终于被揪出来审判了。

朝中总共分为三派,以孟案为首的一派主张不杀,他们认为这颜臣安是可塑之才,可以为己所用。这样的人才杀了可惜,应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将功补过。

以陈尧、江卫为首的各士族就恨不得食其肉、啖其骨、饮其血,将他剥皮抽筋,挫骨扬灰。

毕竟他们士族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都是拜颜臣安所赐,硬生生被剥去了所有权利和优待,他们怎么可能不恨?

至于剩下的那一派,则是以闵先生、秦川为首的中立派。

他们从不发表任何意见,就看着另外两派吵。

其实闵先生是想保颜臣安的命的,但因为他身份特殊,不好言语,所以没说话。

关于颜臣安的情况,吵了近一个月,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赵玦也犯了难,站在他的角度,颜臣安狗胆包天,敢造他的反,势必是留不得的。

然而赵玦也清楚,当初若不是颜臣安来这一出,启国的变法不可能来得这么容易。

赵玦考虑了几天,都拿不定主意,最后问赵宁。

赵宁轻飘飘一句:“新法尚不稳固,留着他或许还有用。”

成功留下了颜臣安的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