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线拉回一年前。
也就是水军损失惨重之际,不管率兵出海的幸存将领再怎么不想将消息外传,相关消息还是迅速传回了京城,再一次引起朝堂争议,官员们吵翻了天。
有人觉得这是耻辱,必须打回去。
有人觉得是运气不好,非战之罪。
有人觉得得缓缓,多练练水军,不然就这种档次的水军,即便真的兵临女儿国边境,估计也很难打赢这场大战。
还有人觉得没有必要白白葬送了将士们的性命,大不了在南湾岛附近铸个城,派些士兵驻扎,提防女儿国和逃走的那些白莲教逆贼上岸就是,那些只知道跑路和躲避的家伙,肯定不是他们大乾铁骑的对手,派支队伍常驻足够了。
当然了,其他提议的官员也不少。
不过所有言论都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算了,没必要为此劳民伤财,只要女儿国和白莲教的人不再回来就行。
第二类是必须打,不灭国不罢休。
第三类则是折中,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大动干戈,而是跟防守北戎蛮夷一样,铸个城,再搞个防线堤防着就行。
只要将女儿国和白莲教挡在境外。
就是胜利。
不同想法的官员们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道理,但最后,所有想法都敌不过国库里没有银子,所以只能迫不得已选择撤兵,暂时先算了。
最多留点人手,盯着海岸线。
至于几个月前还让宣武帝觉得金银十分充沛的国库,为什么会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就没钱了,那当然得多亏了宗室勋贵和百官们的努力,是他们努力拖后腿,才让充盈的国库变得能直接跑马。
首先说宗室。
虽然曲洁和白莲教有将部分郡府的地方藩王灭掉,但他们还是很守规矩的只灭有罪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嗣,对于一些旁支,或者说本身没能力作恶的。
都有放过,并未滥杀无辜。
先前整体局面比较混乱,所以那些逃过一劫的各地藩王旁支根本就没敢冒头,也没机会进京城,不过随着局面逐渐稳定,以及白莲教彻底离开大乾境。
那些藩王的旁支血脉便开始蠢蠢欲动了,纷纷凑钱进京,去宗正那边哭。
根据祖训规定,只要各地藩王没有彻底绝嗣,或犯罪被除去爵位,那么他们的王爷之位就始终有效,嫡长子死了可以由嫡长孙继承,嫡长子嫡长孙都死了,可以由嫡次子继承,即便嫡系都死干净了,也可以由庶子继承,庶子也死干净了,还可以由上一代,没能继承王位,只继承了郡王之位的老王爷兄弟。
或者那些兄弟的子嗣继承。
所以实际来讲,也就只有第一代和第二代王爷比较容易绝嗣,传承个三五代之后,这个王爵就很难彻底断绝了。
所以实际来讲,这些原本压根没有任何继承权的藩王旁支,现在是理所当然有了继承权,此时跑到宗正那边哭主要是为了能够继承王位,即便继承不到王位,继承个郡王或者国公的位置也挺好,要不是嫡系死绝他们哪有这机会?
而其他宗室王爷,出于考虑到宗室的实力要强一点,才能让皇帝忌惮,不敢对他们下手,要是实力太弱,一道旨意就能把他们都弄死,那就很危险了。
即便他们很不爽旁支上位。
最终还是有干预帮忙。
他们一帮忙,最终结果就是,曲洁好不容易灭掉的那些藩王郡王,秽土转生,换了个人又重新出现了,而宣武帝又不可能将已经变成皇庄的那些土地还给他们,更不好意思一亩土地不给,一文铜钱也不给的将他们直接打发回去。
所以也只能按惯例由国库出钱。
提前给他们支几年的俸银。
然后除了国库受伤之外,其他人都能算是皆大欢喜,基本没太大的损失。
当然了,已经死了的不算在内。
紧随宗室之后,从国库里拿银子的就是勋贵和百官了,而且他们拿银子的理由也相当合理,他们家底都被白莲教和嘉和公主给偷干净了,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儿女婚嫁之类花销了。
不管是不是确实如此。
反正他们对外都是这么说。
宣武帝始终没能破案,更没能把那些金银找回来,再加上动手的还是属于皇族的嘉和公主,现在他们儿女结婚嫁人,以及做些其他花销较大,又十分合理的事情,没有钱从国库借有毛病吗?
没毛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