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想清楚之后,便不再忧心此事。
此后几天里,杨浩分别召见了刘文静、王绩等人,详细了解了太原城的内政、军事。
数月之前,舅舅崔弘度还是任太原郡守,对郡兵武备都知根知底,自然跟杨浩一一交待过。除了郡尉樊朗,郡兵中还有一员大将名叫刘清,三十岁许,一身不俗的武艺,也是极为难得的将才。而且与外表粗犷的樊朗不同,刘清则显得文雅多了,待人接物也极有章法,对崔弘度颇为尊敬。
“你去了太原之后,如果要整顿郡兵,可以信任此人。”
当时崔弘度的原话是这样的。
杨浩见了刘清之后,觉得舅舅说的一点没错,此人的确彬彬有礼,颇有儒将风范,登时对他极有好感。
刘清对杨浩十分恭敬,对答军事一丝不苟,显示出深厚的领兵功力。
太原郡是大郡,又曾经是总管府驻地,城里的郡兵共有两万余,樊朗掌握了其中的一大半,是主将。刘清只是副将,麾下约有五六千士卒。
当初崔弘度任郡守的时候,手下的兵马,除了数百亲兵,真正直接由他号令的不过两千余人,太原郡真正地军权却是掌控在樊朗和刘清手中。杨广即位后,改州为郡,最高长官也由州刺史改为了郡太守。相比州刺史,郡守的地方军权被极大削弱了。这也是朝廷制约地方大吏,防止其割据自大的一种手段。
所以名义上樊朗和刘清都是崔弘度的副将,但是崔弘度却很难调度他们。只不过两人对崔弘度还算礼敬,诸多军事也尽可能配合崔弘度。
按照太子杨昭的想法,杨浩要掌控河东之地,自然要重整郡兵,最好能打造成第二支骁果右军,只是太原郡兵成军已久,杨浩若是强行推行骁果右军军制,只怕会有极大的难度,弄不好还会引起郡兵的反弹,而且樊朗和刘清的态度也十分重要。
因此在了解了太原郡兵之后,杨浩并没有着急做什么,对樊朗、刘清鼓励了几句,便让两人退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