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佩服曹操为了大家而舍弃小家的大公无私,小部分人则隐隐看到曹家以后的路,一条通向天下至尊的道路。
这些人,有的暗自兴奋,愿与曹公共荣辱,有的却只是自我催眠道:想多了,想多了,曹公一心为国,一定不会有不臣之心的……
如果正在南中忙活的韦恩知道曹操因为和匈奴人结了亲家,从而导致手下暴涨忠诚度,那会是怎样的心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把侄女嫁给汉光文帝刘渊他爹就是受国之垢了,那他韦恩此生大半辈子和南蛮诸部厮混在一起,说是受地球之垢也不过分吧?
曹操也有话说,自家乃曹参曹相国之后,四百年的积累,岂是南海韦氏一代人的奋斗所能比的?
曹氏是什么级别的世家,而韦氏又是什么世家?
炒作豪强,散装公卿,贷款世家(提前预支世家地位)罢了,还敢站在第一线当主公?过个十年二十年,说不定等到新的强权朝廷扫平了南方,直接就扬了韦氏的九族。
总之,得到了重要增援后的曹军,随即四处出击,继续为泰山军的缺粮现状火上浇油。
也不管是谁手下的部队,统统打出虎豹骑的旗帜,于是在兖州战场上,出现了上万虎豹骑,在被蝗虫啃食干净的麦地上肆意驰骋,将臧霸军分割成了三段。
冷兵器时代最大的伤亡通常就是在撤退追击时打出来的。
尤其是马具齐整完备之后,在北朝铁蹄的践踏之下,南朝的步军要如何撤退,这是个大难题。
南朝各代名将给出了两种解法,要么走水路撤退,要么先打赢了再撤退。
至于为什么打赢了还要撤退,比如桓温、刘裕等等北伐名将,打赢了却要撤军,像是南朝特色,不得不尝?
其实也不能说是南廷特色,北边也干了,蒙元的长子西征就撤了,说白了还是政治大于军事,大家急着回去内斗呢,不斗自己就不存在了,存在就是一切。
所以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举,就像这次臧霸一开始选择熬而不是撤。
可真拖到能够撤退了,新的变数也来了,大半臧霸军都面临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