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要改的是电池——但不要误会!不可能是材料突破,你以为材料是大白菜呢?
这次主要是针对析锂产生死锂枝晶的问题。
不可能完全扼制的,但可以凭加压和其它手段减缓枝晶产生及生长速度——这里就不得不提之前的冷却问题了,这次就是改的这里。
之前用液氮间接冷却,温度过低,枝晶生长比较快,死锂沉积不仅降低了电池"可用电量",还埋下了安全隐患。
一块小的金属锂电池——小到只有二指宽一指长,厚度5mm。
就这种大小,可以做的"轻松"两三度度电。
或许我们对一度电没什么概念,但是我们知道TNT的,一度电的能量与一公斤TNT爆炸的能量"较为"接近,一度电的能量大约为0.85千克TNT爆炸释放的能量
飞行器使用的电池体积更大,很容易就到这个例子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样的电池一旦出点问题,那不得了,一句话:全是熟人。
……
总之这次温度调控系统更温和了——就是温度提高了不少,不能是负一百多度,这样可不成。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算太困难,液氮要用隔热材料装,只留一面导热,但同样不能太过。
电池于液氮之间不仅隔了层导热不良的材料,还隔着一圈液体,确切的说是油性液体。
温度在高于负九摄氏度低于三十摄氏度这个区间时,体积随温度变化幅度不大(这里指热胀冷缩),但温度低于负九摄氏度这个值后,每降一度体积都缩小比较多,这样就缩了,与那个冷板分开,降温结束。
这个时候电池及连接电池的节点会发热,热量使油性液升温,当温度大于三十摄氏度后,每升高一摄氏度体积都膨胀比较多,这样油性液很快就与冷板重新接触,温度又降低……如此循环往复,温度会不断在一个区间内或在其界限附近振荡,这样便达到了目的……
……
这里还需要改一个东西——液氮必须"一直在上"(这点的原因很简单,我想大家能想到)
这里需要用到电子陀螺仪,自动调整角度平衡两者位置。反正保证液氮在上,这就不会错,一旦液氮在下,那这个调温装置不说坏哈,坏是不会的,只是其设计初衷恐怕达不到了……
……
对于检查数据,她不能全查,像电子陀螺仪就不用特别仔细,本来就是常识了。
其余的主要是些强度问题,要防止强度数据造假——为什么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