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屏蔽亦简单,磁屏蔽原理便是因为金属导磁性比空气强,磁场这个东西比较懒,它也喜欢比较轻松的路径,所以直接走金属路径,这样内部空腔……
正是因为这些性质,才说金属会吸收电磁波。(也支持"表面电流"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本描述的宏观体现)
……
一切准备完毕后立刻实验。
球形闪电在这个低电磁场干扰的环境打出了四十多米,轰到了墙上,从这点看,应该远远没有达到极限距离,但他们可以根据这四十米的速度梯度来推算大概极限距离,比较失望又有点高兴的是:速度在这四十米内没有出现减速及明显的加速度衰减趋势,所以,无法推算!
为什么高兴呢,因为这种情况说明射程超过了可凭"现有条件"(就是这四十米运动的速度梯度)估算的距离。这无疑值得高兴,虽然计算不了大概射程了,但他们还是要算出它的射程大于多少不是?也就是说,它的射程最小也大于或等于"球形闪电穿过四十米距离时刚好为速度最大的射程的情况",这个还是要算的。
既然实验条件不允许,那就调低激光能量密度,这个可以通过调Q来实现,通俗讲就是减少蓄能时间,以此降低一次脉冲的能量密度。(技术上亦支持其它调Q方式)
降低数个能量级并且多次打靶实验后,最终估算得出第一次实验的大概射程为两百零三米左右。但这个数据仅仅是在激光约束可控范围内,也就是说出来这个范围激光能量由于空气的各种因素能量衰减,不足以束缚球形闪电了,但这不等于不会向前运动了。
这个结果其实还算过得去,因为第一次实验的激光强度其实也不算太高,很多舰船上的反卫星激光系统能量级都比它高很多,而且后续还可以通过增加激光列阵的数量来加强约束力,这样对激光能量级的要求会进一步降低。
以上为少数实验结果,为了避免偶然性,还需要重复实验,这里就不赘述了……
上午十点三十六分,一处户外打靶区……
这里属于秦家租下的土地,已经经过改造,增加了一些遮掩措施,以此达到初步反卫星侦查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加了些对电子设备极其敏感的感应装置,除了已经得到授权的机械,其它电子设备一运行就会暴露,其实这主要是防止仿生无人机抵近侦查。
好了,一切准备完成后就该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