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杨学山的仕途之路——回乡路的艰辛历程(三)

光之源泉 用户31978294 2654 字 1个月前

……

经过四天四夜,杨学山带着一家老小驰骋了大半个中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他从车窗眺望窗外的故土,倍感亲切,——山还是那亲切的山!水还是那可爱的水!耳边听到的声音还是那熟悉的乡音!他挺了挺胸,扩了扩胸,深深呼吸了一口久违后又重逢的那呼吸着长大的空气,感慨万千:十四年前,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起飞就始于此!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斗,又回到原来的起点!人生就是一个转来转去、怎么转也转不出的大圆!真是不想不知道,人生何奇妙!但两次的起点完全不同,第一次,他是从社会最底层,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身无分文的贫苦农民艰难跃起,冒死闯关,只身与恶霸地主斗争,多次躲过敌特分子的暗杀,最终为人民政权杀出了一条血路,尽显铁骨铮铮的英雄气质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一介贫民奋斗的人生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作为地位卑微,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只有靠自己努力拼搏,甚至流血牺牲,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别无他路!

第二次起飞,起点已经从一介平民螺旋式上升到县级干部的高度!这对最先为一个无权无势的草根来说是个巨大的变化!一个质的变化!杨学山想借助这么高的平台,展开雄鹰般的翅膀,在家乡宽广的天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实现自己更大志向!

然而,杨学山带着一家老小刚从火车上下来,就挨了老天爷重重的一棒!这一棒的重击差点把他的家庭击得粉碎!

离开南方省的时候,南方省热得还穿着短裤短衣,中午的太阳还很毒辣,把车站里的铁轨晒得“嗞嗞”冒青烟,袅袅的青烟好似火辣的太阳把铁轨点着一般。而此时的杨学山的家乡太行山脉北麓却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地冻三尺,山裂十丈。两地温差三十多度,又正好赶上一股强劲的西北风,气温又骤然降低到零下近二十度,进而把两地温差又拉到四十多度。刚从还热得汗流浃背的南方省来到把空气都冻成冰霜的太行北部的韦美娟和孩子们从车厢里一出来,就像掉进了大冰窟窿里。极寒极冷的西北风把他们冻得浑身打颤,满脸通红嘴唇发紫,迎面扑打过来的刺骨寒风吹得他们晃晃悠悠踉踉跄跄,冰寒刺骨的西北风钻进裤子里,如同尖刀割肉一样疼痛难忍,两个鼻孔刚呼吸进一口气,就被冰冷的空气顶得喘不过气来,“吸溜吸溜”的冷鼻涕止不住地向外流。出了车厢后,两只胳膊不得不紧紧夹着身体,两手捂着被冻得红红的耳朵,使劲地跺脚,努力让体内几乎被冻凝固的血液流动起来,给身体各个部位带来一些温暖,避免被刺骨的西北风冻僵。

小主,

跟着憧憬着家乡美好未来的杨学山来到太行老家的杨学山家人,刚从南来的火车上下来,就领教到了杨学山太行老家严寒的苦头,三九严寒气候让杨学山的家人苦不堪言。然而,接下来杨学山贫困的太行老家破烂不堪的交通条件又给了初来乍到的杨学山的家人一个下马威!

那么寒冷的天气,杨学山带着一家人下了火车,还没坐上公交班车。一天只有一趟的公交班车已于早上开走。杨学山一家人只能在西面通风的简陋的候车室干等。因快要过年,来等车的人越聚越多。他们积极要求车站再开一趟班车。在众人强烈要求下,车站同意等距离最近的那趟班车回来后,再增加一趟班车。

当距离最近的那趟班车回到车站后,已经是下午后半晌了。车站的领导怕增加的这趟班车走得太远,当天回不来,影响第二天的发车,只同意开到当时还算重镇的塘湖,不到路较远的又从杨学山老家过的管头,而塘湖离杨学山的老家还是四十多里路!

那个年代,由于经济落后,再加上三年自然大灾害,各种交通工具不仅严重缺乏,还特别简陋。开往各地的公交车不像现在的客车大马,有窗有顶,坐椅舒适。那个年代的公交车都是敞篷的嘎斯车,没有座位,乘客都要站在露天的车厢里,任凭凌冽的寒风蹂虐。就这敞篷的嘎斯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为了不让行李跟乘客抢占有限的露天的车厢空间,每个公交班车的驾驶室顶上焊接一个铁筐,用来专门放置行李。

开车前,工作人员用小推车把行李拉到车前,搬上铁筐里摞好,然后用一个麻绳织好的网兜罩上系紧,然后再检票放行。

可那天增加的班车开车时间已经很晚了,没有工作人员事先帮助乘客安放行李。当乘客从检票员手里接过检过的票,自己扛着大包拎着小袋,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嘎斯车,有的登着车轮子,扒着车帮,纵身跳上车;有的拉着车帮的粗铁环链子,登着车后帮两边的铁扣爬上车;一家人的,先一人爬上车,把行李放到前边占上位置后,再把车下的家人快速拉上车等等,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灵通,力争抢占最前边的好位置。这些争先恐后爬上车的人知道,虽然前边吃风,冻得脸红鼻赤,但还是比站在车厢后边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