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看看他们给出的方案,再说能不能把活儿给他们。
酒足饭饱,刘师傅跟着胡科长再去了轧钢厂。
从胡科长那里拿了一份资料,还让他帮着自己开了张证明材料。
直接把南锣鼓巷属于厂子的院子都跑了一遍。
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地做出每个院子的维修、改造方案。
就像几个人现在盖房子的地方。
原本这里和院墙之间,用一道有着砖雕的花窗和一道方形贡门的白墙分隔出一个小天井。
里面栽种了一些灌木花草,做成了一个小小的花园。
他们把植物拔掉,拆掉前面的白墙,再重新修建一道保温性更好的砖墙。
再装上门窗,架上房顶就能改造成两小间耳房。
虽然这样修建的房间不大,一间最多也就只有十平米出头的样子。
要是一家几口人的话,肯定不够用,但是如果解决一个单身住户还是基本没什么问题的。
更何况这样改造,使用的材料不多。
所用到的材料都是从拆迁的旧房子,或者是坍塌的危房上面拆下来的。
可以说除了人工成本以外,并不要多大的代价。
实际上的开销还用不到几万块(注:第一版哦,咱不干上来就大团结那套啊,都没时代气息了)。
这么点钱就能解决一个工人的住房问题,厂子里自然非常满意。
依托原有的这些房子,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扩建,改建新住宅开源。
减少每家每户分配住房的面积,进行节流。
也就成了无奈之下必然的选择。
当然,这样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这样改造以后,后罩房耳房靠着东院墙的那间的窗子会被夹在墙缝里。
耳房的前墙和后修的这房子的山墙
采光没那么好,非得打开窗子伸出头去,才能看到院子里的情况。
不过在那个年代,房子唯一的用处就是拿来睡觉的。
舒适度,并不是必需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