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4章 年 华燧会通馆印书

弘治十七年,岁在甲子,大明天下在孝宗皇帝的勤勉治理下,倒也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之象。江南之地,更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水网交织间,市镇林立,商船往来如织,处处透着富足的气息。文化之风亦如那春日里的繁花,开得绚烂,文人墨客汇聚,吟诗作画,着书立说,好不热闹。然而,在这一片文化昌盛的背后,书籍的印制与传播却有着诸多的局限与故事,而华燧的会通馆印书,恰在这一年,如同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海棠书屋

据《无锡县志》记载:“华燧,字文辉,少于经史多涉猎,好校阅异同,辄为辨证,手录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质焉。既而为铜活字板以继之,曰‘会通馆’,印者自《六经》、子、史,以至九流百家,罔不毕备。”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华燧此人对学问的痴迷以及那开创铜活字印书的创举,也让人窥见了会通馆印书在当时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且说在无锡城中,有一位名叫苏墨轩的年轻书生,年方二十有五,生得面容清秀,身姿挺拔,一袭青衫更衬得他儒雅不凡。他自幼便对那圣贤之书痴迷不已,一心盼着能通过科举入仕,一展自己的满腹经纶,也好光宗耀祖,为这世间做些有益之事。苏墨轩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只是偶尔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执拗劲儿,对世间不平之事,总忍不住要评说几句,在同窗好友之中,颇有些威望。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那雕花的窗棂,斑驳地洒在苏墨轩那略显简陋却整洁的书房之中。他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洗漱过后,便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已经被翻得有些破旧的《论语》,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家中的老仆在一旁轻声说道:“少爷,您这般刻苦,此次科举定能高中呀,到时候可就能入朝为官,那可就威风了。”苏墨轩微微一笑,说道:“我所求并非只是那威风,若能习得真才实学,为这世间做些实事,那才是真正的荣耀呢。”

待他诵读完毕,便收拾好书卷,准备去书院与同窗们一同探讨学问。走在无锡那繁华的街道上,只见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来来往往,有那富家公子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走过,也有普通百姓为了生计,挑着担子,满脸疲惫却又透着坚毅。苏墨轩看着这市井百态,心中感慨万千,暗暗想着日后若能为官,定要让这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到了书院,同窗们也都陆续到了,众人围坐在一起,先是交流了一番近日读书的心得,随后话题便转到了当下的文化之事上。一位名叫李逸风的同窗皱着眉头说道:“诸位,你们可听闻了华燧华先生的会通馆印书之事呀?”众人一听,都纷纷竖起了耳朵,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苏墨轩心中也是一紧,他虽平日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对于这城中文化界的大事,也有所耳闻,便问道:“这会通馆印书,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我只知如今书籍印制不易,想来华先生此举必有其深意吧。”

李逸风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我听家中长辈说,那华先生本就是个痴迷学问之人,平日里喜好校阅书籍,辨析异同。如今啊,他竟是用铜活字板来印书了,取名叫会通馆呢。这会通馆印出的书,种类繁多,从那《六经》、诸子百家,到那九流杂学,可谓是应有尽有呀。听闻这铜活字印书,可比以往的雕版印刷方便快捷多了,不少学子都盼着能得一本会通馆印的好书呢。”众人听了,皆是一惊,苏墨轩更是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说道:“若真如此,那可是大好事啊,以往那雕版印刷,费时费力不说,一本书的成本颇高,寻常人家哪能买得起多少书呀。这铜活字印书,若是能推广开来,那知识传播可就更广了,于咱们这些学子而言,也是一大幸事呐。”

众人正议论着,书院的先生走了进来,见他们神色严肃地讨论着,便问道:“你们在说何事,这般认真?”众人便将方才所谈之事告知了先生,先生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说道:“华燧此举,确实是文化领域的一大创举,不过这新事物的出现,总归会惹来些争议。你们身为学子,当以学业为重,可也不妨去了解了解这会通馆印书,毕竟书籍乃是学问之根基呀。”众人应了一声,可苏墨轩心中却已然对这会通馆印书之事起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要去一探究竟。

几日后,苏墨轩寻了个闲暇的日子,打听到了会通馆的所在,便朝着那处走去。会通馆位于无锡城的一处较为僻静的街巷之中,周围绿树成荫,倒有几分清幽之意。苏墨轩来到馆前,只见那门楣之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会通馆”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

他轻轻叩门,不多时,门开了,一位年轻的学徒模样的人探出头来,问道:“公子有何事?”苏墨轩作揖道:“在下苏墨轩,听闻贵馆印书之妙,特来拜访,想见识见识这铜活字印书的奇妙之处,不知可否?”那学徒打量了他一番,见他气质儒雅,便笑着说道:“原来是苏公子,请进吧,今日馆中正好在印书呢,公子可以随意看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墨轩走进会通馆,只见馆内摆放着一排排的书架,上面堆满了已经印好的书籍,阵阵墨香扑面而来,让他心中一阵欢喜。再往里走,便看到了那印书的工坊,工坊里,几个工匠正忙碌地摆弄着铜活字,排版、刷墨、覆纸、压印,动作娴熟而有序。苏墨轩好奇地凑上前去,仔细观察着,心中对这精巧的工艺赞叹不已。

这时,一位身着长衫,面容和蔼,透着几分儒雅气质的中年人走了过来,笑着问道:“这位公子看着面生,可是对这铜活字印书感兴趣?”苏墨轩赶忙行礼,说道:“晚辈苏墨轩,确是对先生这铜活字印书好奇不已,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先生不吝赐教。”那中年人正是华燧,他笑着摆摆手,说道:“公子客气了,我这铜活字印书,不过是想着能让更多的人读到好书,方便些罢了。这雕版印刷,刻板费时,一本书若要多印些,就得刻好多版,成本太高,这铜活字就不同了,活字可以反复使用,排版也灵活,能省下不少功夫呢。”

苏墨轩听着,连连点头,说道:“先生此举,真乃大善,以往学子们想多读些书,却因书价昂贵、数量稀少而受限,如今有了这会通馆印书,定能让学问传播得更广啊。”华燧微微一笑,说道:“但愿如此吧,只是这事儿,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觉得这铜活字印书不如雕版精美,也有人担心这会乱了书籍的版本规制,总之,争议颇多呀。”苏墨轩皱起眉头,说道:“怎会如此,这明明是好事一桩,那些人怕是还未看到这其中的好处吧。”

华燧叹了口气,说道:“世间新事物,哪有一开始就被众人认可的,慢慢来吧。对了,公子既然喜爱读书,不妨选几本会通馆印的书回去看看,也给我提提意见呀。”苏墨轩连忙道谢,选了几本心仪的书,便告辞离开了会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