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章 年 脱脱复相之变

元至正九年,天下已隐隐显出乱象,大元朝这昔日威震四海的庞大帝国,似那摇摇欲坠的危楼,各处都透着破败之象。

我叫苏晋,本是大都城里一个小小的书吏,每日里与那如山的文牍打交道,抄抄写写,日子过得倒也平淡。可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潮涌动,我这小人物的命运啊,也不知不觉被卷入了那风云变幻的朝堂大事之中。

那时节,大都城里物价飞涨,百姓们怨声载道。街头巷尾,常能听到人们聚在一起唉声叹气,抱怨着这日子是越发艰难了。而这一切的源头,便是那钞法之变。我曾在衙门的旧档中,翻到过一段关于那时的记载,《元史·食货志》有云:“至正十年,右丞相脱脱欲更钞法,乃会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集贤、翰林两院官共议之。先是,世祖至元中,始造交钞,以丝为本。中统元年,造中统宝钞,虽以钱为文,而钞乃虚券也。行之既久,物重钞轻。至正九年,更造至正交钞,料既窳恶易败,难以倒换,遂涩滞不行。物价腾踊,价逾十倍。”

就因这钞法一改再改,市面上的交钞变得如同废纸一般,百姓们拿着那一把把的交钞,却换不来几斗米粮。我家隔壁的刘大爷,辛苦一辈子攒下的些许积蓄,本想着靠着这些交钞能安度晚年,可如今啊,那些交钞拿去买米,连往日的一成都买不来,刘大爷气得直跺脚,大骂这世道不公,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而朝堂之上,也是一片纷争。脱脱大人复为中书右丞相后,一心想着要扭转这大元朝江河日下的局势,这钞法之变,本是想盘活经济,哪晓得却适得其反,惹出了这般大祸。我因着这书吏的身份,偶尔也能听闻一些衙门里大人们的议论。那户部的张大人,整日愁眉苦脸,见着人就念叨:“这钞法一乱,赋税都难收齐咯,上头催着要银子,可百姓手里哪有啊,全是那不值钱的交钞,这可如何是好哟。”

我虽只是个小小的书吏,但心里也明白,这天下若再这般乱下去,怕是没个安稳日子过了。一日,衙门里来了个差使,说是要抽调几个文书功底好的去丞相府帮忙整理近些日子关于钞法的奏疏和各地反馈的情况。我平日里做事还算勤勉,文笔也还过得去,便被选中了。

初到丞相府,那气派自是不同凡响,可府里的众人却都是一脸凝重,全然没了我想象中的威风。我跟着管事的进了一间偏厅,里面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那纸张的气味混着墨香,却让我莫名感到一阵压抑。一同来的还有几个同僚,大家彼此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便闷头开始整理起这些文书来。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各地官员们的奏疏,字里行间满是焦急与无奈。河南行省的李大人写道:“今钞法变更,民间大乱,商贾不行,市肆皆闭,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望丞相大人速寻良策,以安民心。”而江浙一带的官员也奏报说,因钞法之故,许多工坊都停工了,那些靠着工坊做工为生的百姓,如今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啊。

看着这些奏疏,我心里五味杂陈,脱脱大人本是一片好心,想重振朝纲,可这世事难料,怎就弄成了这般模样呢。

这日,我正埋头整理文书,忽听得外面一阵喧哗,出去一瞧,原来是丞相府来了几位朝中的重臣,正与脱脱丞相在庭院中争论着什么。只听那御史大夫王大人高声说道:“丞相大人,此次钞法之变,已然引发大乱,若不尽快补救,恐民心尽失,还望大人三思啊。”脱脱丞相面色凝重,却也语气坚定地回道:“吾亦知此事棘手,然若不破旧立新,我大元财政枯竭,又何以支撑这天下诸事,只是当下这局面,还需从长计议,寻得妥善之法。”

我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心里却暗暗佩服脱脱丞相,在这等压力之下,仍想着要为这大元朝谋求出路。只是这天下事,哪有那般容易解决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