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章 年 龙湾之战朱元璋胜陈友谅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宛如那风中飘絮,在这乱世的漩涡中挣扎求生,不知何时才能盼来太平之日。长江一带,更是成了各路豪杰争夺的焦点,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各据一方,皆有吞并天下之心,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而在这诸多纷争之中,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二人麾下皆兵强马壮,战船林立,都欲在这长江之上决出个胜负,以图霸业,龙湾之战,便是这两大势力正面碰撞的一场关键较量,其结果关乎着江南局势,乃至天下大势的走向。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二十年春二月,友谅遣其将倪文俊复破安庆,吴将赵仲中弃城走。三月丙戌,遣徐达、常遇春等击之,败文俊于池州,获其舟舰以千计。辛卯,复池州。夏五月,友谅遣赵普胜陷太平,杀守将花云,列巨舟为塞,截姑孰口。乙未,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建元大义。秋七月,友谅引兵东下,复陷安庆,径趋池州,吴将徐达等击走之。八月,友谅与我师遇于龙湾,大破之,遂复太平,下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奔武昌。”这龙湾之战,朱元璋以巧妙的布局、果敢的决策,大败陈友谅,使得自身势力得以稳固并进一步扩张,在这乱世之中站稳了脚跟,也让天下人看到了他逐鹿中原的实力与决心,宛如在那混沌乱世中劈开了一道希望之光。

我叫李福生,本是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城郊的一个普通农夫,平日里就在那几亩薄田上辛勤劳作,靠着地里的收成,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这龙湾之战,起初我只当作是那些达官贵人们争权夺利的事儿,与我这田间耕种的小民并无多大干系,可未曾想,战火却如那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到了我生活的这片土地,让我也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经历了诸多悲欢离合,见识了那乱世里的人间百态,心中满是感慨与无奈。

起初,听闻陈友谅率领大军东下,一路上攻城略地,气势汹汹,周边的村子里都人心惶惶,大家聚在一起,私下里议论纷纷,都担心这战火烧到自家门口,那可就家破人亡了呀。

我在田间劳作时,隔壁的王老爹忧心忡忡地对我说:“福生啊,这陈友谅的大军眼看就要打过来了,咱这村子怕是保不住了呀,这可咋办呢?”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回道:“王老爹,咱这小老百姓能有啥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但愿这仗别打到咱这儿来啊。”

而在朱元璋的阵营里,却是一片紧张且有序的备战景象。朱元璋召集麾下众将,在营帐之中商讨着应对之策。

朱元璋坐在帅位上,目光炯炯,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将军,陈友谅此番来势汹汹,其战船众多,兵力雄厚,不可小觑。但咱们也并非毫无胜算,只要咱们巧用计谋,诱敌深入,定能破敌制胜,大家都说说有何良策?”

徐达率先站了出来,抱拳行礼后说道:“主公,那陈友谅为人骄纵,此次东下,想必是志得意满,目中无人。咱们可佯装败退,引他进入咱们预先设好的埋伏圈,再以逸待劳,必能大败敌军。”

常遇春也在一旁附和道:“徐将军所言极是,末将愿率一军,埋伏于龙湾附近的山林之中,待敌军进入,便杀出给他个出其不意。”

朱元璋听了,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赞许之色,说道:“好,就依二位将军所言,即刻安排下去,各军务必严守军令,不得有误。此次之战,关乎我等生死存亡,只许胜,不许败!”

众将齐声高呼:“愿听主公号令,定当全力以赴,大破敌军!”

随后,各将领便纷纷领命而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有的去布置埋伏,有的去整备粮草兵器,整个军营都弥漫着一股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息。

我有个侄子,名叫小虎,年纪轻轻却满腔热血,听闻要打仗了,便跑去参了军,想着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我知晓后,赶忙跑去军营找他,想劝他回心转意。

我拉着小虎,焦急地说:“小虎啊,你这孩子,咋这么冲动呢,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儿呀,你赶紧跟叔回家吧,别在这儿瞎掺和了。”

小虎却一脸坚定地回道:“叔,我不怕,我听闻朱元璋主公是个仁义之人,跟着他打仗,那是为了早日平定天下,让咱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我要是能在战场上立个功,那也算是没白活一场,您就别劝我了。”

我看着他那倔强的模样,知道劝也没用,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叮嘱他一定要小心,可心里却始终揪着,担心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