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彼时的中国仍旧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太平天国运动虽已平息两年,但国家元气大伤,经济凋敝,社会秩序尚在艰难恢复。而列强却丝毫未放松对中国的觊觎,凭借着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在华利益,沿海沿江诸多口岸被其把控,经济侵略日益加剧。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清政府中的洋务派越发清醒地认识到,欲图自强以御外侮,必须大力发展近代军工产业,通过制造先进的枪炮舰船,来增强军事力量,于是这一年,近代军工产业在洋务派的推动下开始了初步建设,各地纷纷兴起创办军工企业的热潮,虽面临诸多困难与阻碍,却也如点点星光,照亮着国家求强的道路。
据《同治朝近代军工纪要》记载:“五年,洋务派诸臣力主军工建设,成效渐显。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续扩,所造枪炮种类渐多,工艺亦有精进;福州船政局大兴土木,广纳贤才,洋匠与华工协同,致力于新式舰船之打造,且学堂并立,培育专业人才。另有诸多小型军工之所于各地萌芽,虽资金、技术皆遇难题,守旧之非议亦不绝于耳,然其势不可挡,为吾国近代军工之发展奠初基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可清晰看出当时近代军工产业初建时那充满希望又困难重重的状况,洋务派们怀揣着坚定决心,努力在困境中开拓前行。
阿才,是个性格爽朗又热心肠的人,平日里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对身边人都很友善,只要别人有难处,他都会主动帮忙,在工友们眼中就是个热心大哥。不过,他也有点粗心大意,做事偶尔会丢三落四,为此没少闹笑话。阿才本是福州船政局里的一名普通工人,靠着自己的手艺和勤劳,在这谋生计,也希望能为国家军工产业出份力,却不曾想,在这1866年,经历了诸多起伏波折,深刻感受到了近代军工产业初建时的酸甜苦辣。
这一年初春,阿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福州船政局的造船厂,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造船厂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穿梭在各种工具和材料之间,巨大的船坞里,一艘尚未完工的舰船骨架矗立在那,看着颇为壮观。阿才被分配到的任务是协助师傅们打造舰船的龙骨部件,这可是个重要活儿,关乎着整艘船的坚固程度。
阿才跟着师傅,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动手操作。师傅叮嘱他:“阿才啊,这龙骨的尺寸可千万不能有偏差,每一处接口都得严丝合缝,咱这可是给咱大清造的船,马虎不得呀。”阿才连连点头,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活儿干好。
可他那粗心的毛病还是犯了,在测量一处龙骨的长度时,他看错了刻度,结果截下来的材料短了一截。等师傅过来检查时,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皱着眉头说:“阿才啊,你这咋搞的,这么重要的事儿都能出错,这材料浪费了不说,还耽误工期呢。”
阿才顿时满脸通红,低着头,不停地道歉:“师傅,我错了,我这就想办法补救,我下次一定仔细。”好在师傅人好,带着他一起重新找材料,调整工艺,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不过阿才心里却一直懊恼自己的粗心。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福州船政局迎来了几位外国的造船专家,说是来指导舰船制造工艺的提升。厂里组织工人们去听专家讲学,阿才也去了,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听得可认真了,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专家,努力去理解那些听起来有些晦涩的专业知识。
讲学结束后,厂里决定按照专家的建议,对一些造船工艺进行改进,阿才所在的小组负责试验一种新的铆接技术。刚开始尝试的时候,大家都不太熟练,不是铆接不牢固,就是把材料给弄变形了。阿才看着一次次失败的成果,心里很是着急,他心想,这要是搞不好,可怎么提升咱船的质量啊。
于是,阿才下了班也不休息,留在厂里反复琢磨,拿着工具在废旧材料上练习。有一回,他不小心用力过猛,锤子砸到了自己的手上,疼得他直咧嘴,可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练习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的摸索,阿才渐渐掌握了这门新铆接技术的窍门,在小组里第一个做出了合格的铆接样品,得到了厂里管事的表扬,工友们也纷纷向他请教经验,阿才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之前因粗心犯错的阴霾也一扫而光。
到了夏天,福州船政局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要在短时间内打造出几艘小型的巡逻船,用于沿海的防御。这下整个造船厂都忙碌起来了,大家都加班加点地干活,阿才更是忙得脚不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