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0章 年 去法国

赵海涛手上磨出了水泡,疼得直咧嘴,可还是笑着说:“哎呀,我这手上的水泡就是我努力的见证呀,等我回去了,可得跟别人好好讲讲我这在法国的奋斗史呢。”

大家听了,都被他逗笑了,可心里也明白,这每一份辛苦都是在为了心中的那个理想在积累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法国结识了更多同样来勤工俭学的同胞,大家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还时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工作经验。

在一次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叫王逸飞的学长,他来法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也颇有见识。

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同学们,咱们来法国可不容易,一定要珍惜这机会,多学本事,多了解这西方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将来回国才能更好地改变咱们国家的面貌啊。”

我们都纷纷点头,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心中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法国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还要应对一些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歧视。

有一回,在工厂里,一个法国工人故意找茬,嘲笑我们中国人干活慢,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陈启明气得就要和他理论,我赶忙拉住他,说道:“启明,别冲动,咱们现在在这里代表的是中国青年的形象,和他争吵也解决不了问题,咱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咱们不比他们差。”

小主,

陈启明咬着牙,狠狠瞪了那法国工人一眼,然后转身继续干活,那一天,我们都憋着一股劲儿,干得比往常更快更好,让那些原本瞧不起我们的人都刮目相看。

就这样,我们在法国一边勤工,一边俭学,日子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在不断成长,心中的那份爱国之情也愈发浓烈,都盼望着早日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情况,且与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潮有着诸多关联与可比之处。

在英国,当时正处于一战后的恢复与调整阶段,工业生产虽在逐步复苏,但社会矛盾依旧突出,工人阶级为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罢工运动此起彼伏。英国的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国内的青年学子更多是在本土的学府中接受系统的教育,虽也有一些留学交流活动,但规模远不及中国赴法勤工俭学这般热烈,且英国青年留学多是基于学术深造、拓展视野等个人发展层面的考量,不像中国青年那般怀揣着救国图存的沉重使命,体现出不同国家青年留学目的与背后社会背景的差异,英国重个人发展导向的留学模式,中国则是救国使命驱动的留学模式。

在法国,其作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之一,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升,国内的工业、文化等领域都在蓬勃发展,吸引着各国青年前来学习交流。然而,法国社会本身也存在着阶层分化等问题,贫富差距较为明显。对于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来说,一方面能接触到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思想文化,可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融入当地社会、应对社会不公等诸多挑战,与法国本土青年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国家青年成长环境与面临问题的差异,法国本土青年依托熟悉环境发展,中国赴法青年则在异国他乡艰难探索以求发展。

在德国,一战后的德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以及领土被分割等诸多困境,国内经济萎靡不振,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青年们更多地关注国内的经济重建和民族复兴,出国留学的人数相对较少,即便有部分外出求学的,也是侧重于学习那些能帮助德国尽快恢复经济、增强国力的专业知识,与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追求救国真理、全面学习西方以改变国家命运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体现出不同国家青年在不同国情下求学方向的差异,德国重国内复兴导向的求学模式,中国则是全方位借鉴西方以救国的求学模式。

在俄国,当时正处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内正大力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经济,整个国家充满着新生的活力与希望。俄国的青年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参与到工厂、农场的建设和生产中,接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与中国赴法勤工俭学青年前往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救国道路不同,俄国青年在本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探索国家发展之路,体现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与青年发展道路选择的差异,俄国青年立足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国赴法青年则寄望于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经验来救国。

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迅速增强,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其国内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不过,日本当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