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深入基层部队,给战士们讲述自己的战斗经历,激励他们要刻苦训练,保家卫国。有一次,在训练场上,他看到一些年轻战士因为训练辛苦,有点偷懒,便走过去,严肃地说:“小伙子们,咱们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那是靠一场场战斗打出来的,你们现在吃这点苦算什么,只有练好了本领,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顶上去啊。”
战士们听了,都羞愧地低下头,然后重新振作精神,投入到训练中去。
在李战功的带动下,军区的训练氛围越来越浓厚,部队的战斗力也不断提升。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到军队与地方的共建工作中,组织战士们帮助老百姓开展生产建设,修水利、建学校,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1. 中国:1955年授衔仪式隆重举行,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它是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明确了军人的等级和职责,激励了广大将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后续军队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军事交流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让人民军队以更加崭新的面貌保卫国家、服务人民。
2. 苏联:苏联作为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国家,看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认为这是中国军队走向正规化的积极举措,与苏联自身的军队建设理念有相通之处,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在军事方面的交流与协同,苏联对中国军队的发展更加认可,两国在军事技术、军事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有了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3. 美国:美国一直对新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对于中国的授衔仪式,美国抱着审视和警惕的态度。一方面,美国意识到中国军队在不断发展壮大且更加规范,这对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是一种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舆论等手段歪曲解读,想在国际上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军队建设的看法,但中国军队凭借自身实力和正确的发展道路并未受其干扰。
4. 英国:英国当时处于战后调整自身国际地位和军事战略的阶段,看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认识到中国军队在管理和建设方面的进步。英国虽与美国有同盟关系,但也开始思考在军事等领域如何与中国进行有限接触或了解,避免因过度忽视而在未来的国际军事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军队的态度逐渐多了几分谨慎。
5. 法国:法国正致力于战后重建以及军事力量的重新整合,对中国的授衔仪式有所关注后,意识到中国军队在正规化建设上的积极探索。法国开始从自身军事发展需求出发,考虑是否能在军事交流、军事技术借鉴等方面与中国开展一定合作,尽管当时还处于观望状态,但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已不再像之前那样片面。
6. 印度: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也在加强自身军事建设,看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印度既有着对中国军事发展成果的关注,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借鉴经验,以完善本国的军队管理和建设体系,同时,印度也在思考如何在军事层面与中国保持合适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亚洲地区的军事稳定与和平发展。
7. 日本:日本当时处于美国占领管制之下,军事发展受到严格限制,但对于中国授衔仪式这一消息,日本民间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军队的成长与进步,对中国的军事力量有了新的认识,而日本政府则更多受美国影响,对中国军事建设抱着复杂心态,担心中国军事强大后对其周边安全等方面产生影响,却又难以忽视中国军队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提升。
8. 加拿大:加拿大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联系较密切,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起初对中国授衔仪式未太重视。但随着中国军队建设不断取得成果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加拿大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开始关注中国军队的发展情况,思考加拿大能否在军事交流、军事人才培养等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以获取军事方面的有益经验,加拿大对中国军队的态度也逐渐有了些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