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远捏着茶杯,仔细端详,“如此精致,我不敢用力,生怕破坏它。楚国真是物华天宝!”
林宇给陶淳使了个眼色:这人是哪里冒出来的二傻子?
陶淳略显错愕:边疆之民仰慕上国文物有何奇怪。
苏远继续赞颂,而林宇心中暗笑:真真假假,献殷勤总不是好事。
不久,陶淳说:“若李明王喜爱这些瓷器,我赠送您几件赏玩。”
没料到对方激动回应:“大人为真言者?下臣走遍草原从未遇见如此慷慨豪气的恩主,果然名不虚传!” 陶淳享受这一氛围,举茶相迎:“大人的府中有无数珍品,这小小瓷杯不过是其中之一。”
“莫只看杯,喝茶。”
苏远点头表示感谢,抿了一口茶,感叹不已,“香沁心脾。”
“楚国物产丰盛非比寻常,下臣未能生为楚人是一生遗憾”。
此时陶淳眉飞色舞,“连敌方也开始称赞楚国的美好”。然而林宇却暗自冷笑,觉得肉麻至极。
苏远观察他的表情,轻声叹息:“雪灾肆虐,冻死无数牲畜。子民生死边缘,不得己自相残杀。”
林宇冷冷反问:“李明王难道只是诉苦?”他追问关于援助的问题。
苏远作揖,“下臣已上报太子,内务府拖延不肯发放救灾物资。”请求林宇代为协调。
林宇疑惑,心想或许是李左车刁难。
陶淳插话说娄烦部愿归顺,改变牧民为农耕生活。林宇惊讶:“你们要守关替我朝戍边?”
贺术延回答:“草原人最惧怕自然灾害。”他具体说明了白灾、黑灾和黄灾的危害。“虽然种田也需要天时地利,但我们愿意努力适应。”
林宇冷嘲热讽,“耕作风险更大”。然而,苏远认为种田更可靠。林宇突然意识到他们的意图:想要北疆外的大片良田。
李明补充道,“归顺后可以解决他们生活的困苦,同时巩固边疆。殿下早已经批准了这件事。” 但最终如何处理,林宇陷入了深思。
“的确,谁想出来的主意真有趣。”林宇感慨道。面对这种状况,似乎需要更多的思考。
陈明斥责道:“你絮叨什么?难道我还像是那种因私废公的人吗?”
“秦帝国为上邦大国,娄烦部有投诚之意,我们怎能拒之门外?”
贺术延闻言大喜过望。
依他掌握的信息来看,在太子辅政的关键时刻,能左右决策的大臣中,无过于陈明的影响最为重大。若是此人有意作梗,则朝堂议定之事很可能需从头再来。所幸上天护佑,此关竟然顺顺利利地过去了。
陈明的眉头微蹙,忽然想到一件旧事。
清廷晚期,内乱外患不断。
清 为了应对困境放松了对于龙兴之地的管制,开放政策使得汉人得以出关开垦荒地。
大批平民纷纷涌向关外寻找出路,甚至有不少蒙满贵族效仿汉人地主的方式,分租辖下土地给普通农民耕种。
市场经济在这一时期发挥了特殊力量。由于农业生产收入高于放牧,能够承受更高地租。
地主要考虑的是收益,并不会干涉土地的具体用途;租金更高者即可获得承租权,别的他们不在意。
短短数年内,关外聚集了大量迁移的汉人。这使得原本以牧业为主的当地生产和生活结构彻底被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