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讯偷瞄的时候,林麦冬正在规划,怎么借助拍摄《我们俩》的时机,磨练自己的团队。
拍摄短片的时候,他,以及整个团队发现了很多问题。
基本都是胶片机“缺陷”带来的。
首先就是林麦冬曾经觉得很麻烦的取景器,光学取景器的局限性,让他在拍摄过程中,只能看到不太清晰的构图和表演。
当时一遍遍排练,固然是缺乏经费,浪费不起胶片,也是因为包括他在内,还有摄影组的那群新手,都缺少拍摄经验。
他们每次开机前,都要不断画图,拉皮尺。
林麦冬熟悉的数字摄影机,看一看监视器就能判断的画面,在胶片机上,他和摄影组只能在排练、走位和实拍的过程中,不断用皮尺测量镜头到拍摄实物之间的距离,反复计算焦点。
这太耗时间了。
当时短片才10分钟,还可以这么搞,后续如果拍《狩猎》,这么搞的话,效率恐怕会被大大拖累。
于是,林麦冬就瞄上了《我们俩》。
“拍摄《我们俩》用的是磁带摄影机,它是有监视器的,磁转数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次拍摄的过程中,可以试着多带两台胶片机,让两种机型用一样的附件,同步架设,然后通过磁带摄影机的监视器,培养摄影组镜头与实物距离的经验……”
这是他想的速成方法,他也不确定有没有用,不过反正六公主财大气粗,拍摄过程中多烧几百米胶片,应该不会介意……吧?
这个问题还可以解决,另一个问题,就让林麦冬很困扰了。
灯光!
拍《雇佣人生》的时候,因为经费的关系,他是几乎没有用过灯光的,全都是自然光,只稍微使用了一点遮光板、反光板之类的东西。
短片可以凑合,因为它的运镜很简单,构图的意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中景、近景和特写也不需要层次丰富的光影强化角色心理状态,或者表达当前构图的意味。
但《我们俩》,以及后面的《狩猎》,可不能凑合了。
现在让他苦恼的是,胶片机拍摄的环境下,灯光是比摄影师还需要经验的工作。
灯光听起来好像不怎么重要,不就是一些光影效果吗?你不是有取景器吗,用取景器看不就行了?
不!
肉眼判断的光影,和胶片成像的光影是不一样的,用胶片拍摄的时候,千万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最简单的一点,人的视杆细胞会自动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胶片和胶片机可不行!
什么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亮度能成像,明暗区分如何,有多少噪点,噪点在不在接受范围……这些问题在胶片洗出来之前,都是未知的。
全凭灯光师,或者经验丰富的摄影、导演进行直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