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张海芳又愣住了。
然后,她就看到林麦冬打开挎包,从里面掏出两份杂志,接着拿着那两份杂志坐到她身边,摊开给她看。
杂志是繁体字,应该是从香江那边过来的。
“这是我挤出生活费,又托摄影系一位香江师兄的关系,从香江带来的电影杂志,一本介绍电影史,您看这里,专门有一篇介绍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
“对,这是一类定义比较模糊的电影制作放映模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从拍摄到最终面向观众,就是奔着电视播放这个渠道去的,在国外发端于70年代,您看,这里介绍了它的主要优点就是低成本。”
看着摊开的杂志上大坨大坨的繁体字,张海芳摸来眼镜戴上,注意力很快就投入了进去。
但杂志介绍的毕竟是电视电影的发展史,具体细节描述并不太多,比如,文章中反复提及的“低成本”,张海芳就没有看到为什么低。
她再次抬头,望向林麦冬。
似乎知道她想问什么,林麦冬摊开另一本杂志,那是一张巨幅相片,应该是刊登在杂志上的广告。
相片里是一台摄影机。
知道她不是电影专业人士,林麦冬也没卖关子,指着那照片里的摄影机说道:“电视电影低成本的关键就是拍摄器材和耗材,这台机器叫DVCAM,索尼今年新推出的一类广播级数字录像机,您看这里——”
林麦冬点了点照片里,放置在摄影机旁边的一个小盒子:“它低成本的秘诀之一,就是这个,磁带!”
“磁带?”
“对,就是录像带,不过它这个是专业级的,您买过录像带吗?想想胶片什么价格,它又是什么价格,我拍《雇佣人生》,一本16mm胶片,学校还给青影厂专门打了招呼,只收我1200,这盒录像带还没上市,不清楚具体价格,但从我了解到的类似录像带价格看,恐怕2、300就能拿下,成本两相对比,我们取中间数5倍来算。”
“还有这个,您看磁带盒上这数字,34,代表它能录34分钟,一本胶片只能录11分钟左右,里外里又是3倍差距……这加起来就是15倍啊!”
不用林麦冬强调,张海芳的眼睛已经亮起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