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请罪

国内的大臣们忙碌地交接政务,整个朝堂之上弥漫着紧张而严肃的氛围。就在昨日,国王陶司与谏官陈伟已经将其余的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条,并将这些任务放心地交托给了备受信任的大文臣须臾。须臾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之中,竭尽所能地确保国内事务能够顺利推进。

须臾深知这次请罪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非凡,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因此,他仔细审查每一份文件、认真倾听每一个汇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迅速做出准确判断并下达明确指令。在须臾的努力下,朝堂上原本繁杂混乱的局面逐渐变得有序起来,各项政务也得以高效执行。

与此同时,其他大臣们也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须臾的工作。于是,众人齐心协力、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和专长。

国王的心情沉重,他深知自己的过错,希望通过请罪得到大晋的宽恕。陈伟则是兴奋,能见到这位强大且智慧的帝王。

一路上,他们穿越山川,经过繁华的城镇和宁静的乡村。人们纷纷侧目,对国王的请罪之行表示关注。这场景既壮观又庄重,仿佛整个安南都在为这次请罪而祈祷。

在通往京州的道路上,安南国王陶司和谏官陈伟一同观望着大晋国的景象。安南国王眼中尽是繁华的酒楼茶馆、热闹的集市和欢乐的人群,他不禁流露出对吃喝玩乐的向往和渴望。

而陈伟则不然,他的目光落在了百姓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上,心中涌起对民间疾苦的忧虑。他看到了农田中农民的辛勤耕耘,商铺里伙计们的忙碌奔波,街道上人们的匆忙脚步。

陈伟暗自感慨,国家的繁荣不仅仅是表面的繁华,更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活。他希望安南国王能够明白这一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享乐,而是更加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他坚信,只有国王能够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安南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然而,安南国王似乎并没有领会到陈伟的深意,他依旧沉浸在对滇州繁华景象的向往中。陈伟不禁感到一阵无奈,但他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以谏言的方式,努力引导国王关注国家的真正需要。

陈伟站在田埂上,目光所及,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饱满的谷穗压弯了枝头,田间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然而,他的心情却沉重无比。他想到自己国内的大多数百姓,甚至都还在为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眼前的繁荣与他们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他感到无比的伤心和无奈。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田间作物的丰收,更是国家的繁荣和强大。百姓们安居乐业,享受着国泰民安的生活,而强大的军队则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陈伟暗自下定决心,要为改变国内百姓的生活状况而努力。他深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他愿意肩负起这份责任,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哪怕前路艰难,他也将坚定地走下去。

经过十多天终于来到了京州,此时已是八月二十四日。

小主,

终于,他们抵达了京州,城墙高耸,城门敞开。国王和陈伟在大晋外武军的引领下,步入了京城。街道两旁站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期待。

国王来到宫殿前,双膝跪地,将请罪书呈递上去。他低头认错,言辞恳切,表达了对大晋的悔过之情。陈伟也在一旁深深自责,希望能够得到宽恕。

宫殿内,大晋的皇帝审视着请罪书,思考着安南的未来。这场请罪之行,或许将成为安南与大晋关系的新起点,此时安南国国王带着惶恐与不安跪坐在晋江帝的面前。

晋江帝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安南国国王,声音中带着威严:“朕想问问你,你是从哪里来的胆子,竟敢造反谋逆?”

安南国国王吓得双膝跪地,浑身颤抖,他拼命地叩头,求饶道:“陛下,微臣冤枉啊!微臣绝无造反谋逆之心,这其中一定有误会啊!”

晋江帝冷哼一声:“误会?那你如何解释你的所作所为?”他的声音不怒自威,让整个大殿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安南国国王冷汗直流,他结结巴巴地解释着,但晋江帝的眼神愈发严厉,让他的话语变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就在这个时候,陈伟急忙站出来想要缓和气氛,说道:“尊敬无比的大皇帝陛下啊,请您千万不要责怪我们大王啊!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王,实在是那个可恶的东瀛人巧舌如簧、花言巧语地迷惑了我家大王,才会让我家大王如此昏聩,糊里糊涂地就跟东瀛人合作了起来。”

晋江帝一听,顿时眉头一皱,反问道:“哦?这么说来,难道不是你们大王的过错,反倒成了朕的不是了?究竟是朕没有向他进谏忠言呢,还是说他陶司自己不识时务?”

此时此刻,陈伟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巨大压力扑面而来,背后早已被汗水湿透,额头上也冒出了豆大的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