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七雄争霸之合纵连横下

烘炉记 一棹碧涛 9510 字 1个月前

另一边,樗里疾协助韩军反攻围困雍氏的景翠所部,大获全胜。随后,他率领着胜利之师东进,在濮水一带与魏军携手,共同对抗齐军。战场上金戈铁马,杀声震天。齐将声子在激烈的战斗中战死,匡章无奈败走。樗里疾所部乘胜追击,一直攻到魏的东北部,战功赫赫。

楚怀王得知汉中失守,愤怒如狂,他的双眼几乎要喷出火来。他再次集结大军,气势汹汹地袭秦,大军一度深入到蓝田。然而,这一次的冲动并没有带来胜利,等待他的又是一场惨败,楚国反而又丧失了大片土地于秦。田辟强原本期望通过联楚来实现齐国的扩张,如今这一策略彻底失败,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

楚国调动了此前北聚边境的景翠一军,将韩国的雍氏紧紧包围。韩国在这危急时刻,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派冷向心急如焚地向秦国求援。与此同时,齐国、宋国也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依旧发兵围攻魏国的煮枣。

天下局势乱成了一锅粥,五国大战,生灵涂炭。秦惠文王身处这复杂的局势之中,虽口头答应了救韩及联魏攻楚的方案,但内心仍在观望,权衡着利弊得失。而楚怀王在连连失利之后,也不得不派出昭鱼、屈匄在边境与秦国谈判,试图争取秦国的支持,为楚国寻得一线生机。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大臣们为了应对当前的局势争论不休。甘茂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地力劝秦王伐楚:“大王,如今局势已然明朗。若我们不及时救援、拉拢魏韩,他们必将因绝望而投向楚国的阵营。届时,秦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今,正是我们展现大国实力,确立霸主地位的绝佳时机。”

甘茂的话语在秦王的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与此同时,远在他国的纵方谋士苏秦也看出了这其中的关键。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厮杀,更在于各国之间的联盟与背叛。

秦惠文王在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下定了救韩伐楚的决心。

同年,张仪在秦宫的大殿之上,面不改色地声称前一年只许给楚国六里地。此语一出,犹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秦楚之间的关系瞬间降至冰点,彻底破裂。战争的阴霾如乌云般笼罩在两国的上空,一触即发。

秦国的强硬表态,让楚怀王怒不可遏,而张仪的欺骗更是让他的怒火燃烧到了极点。朝堂之上,楚怀王面色阴沉,双手紧握,愤怒地说道:“张仪此贼,竟敢戏耍寡人,寡人定要让秦国付出代价!”陈轸站了出来,他眉头紧皱,苦心劝道:“大王,此时不宜冲动。秦国势大,我们不如继续与秦国议和,一同攻打齐国,方为上策。”然而,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楚怀王哪里听得进去,他大手一挥,决然道:“寡人心意已决,定要发兵攻打秦国,以雪此耻!”

于是,一场惨烈的战争——丹阳之战拉开了帷幕。楚怀王派出了将军屈匄,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进攻秦国的商於。与此同时,雍氏和煮枣的战役也在激烈地进行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战场上,双方军队严阵以待。秦军分三路展开反击。中路的魏章身先士卒,他骑着战马,挥舞着长剑,高呼:“将士们,为了秦国的荣耀,杀!”秦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楚军。楚军奋力抵抗,但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渐渐难以招架。魏章在丹阳大破楚军,战场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大地。楚军尸横遍野,八万士兵命丧黄泉,楚将屈匄也被俘虏,楚国“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取得丹阳之战的胜利后,魏章率军向西进攻,与西路向东进攻的甘茂会合。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取了楚汉中六百里地。秦国在此设置了汉中郡,进一步巩固了胜利的成果。

而在东路,樗里疾也是战功赫赫。他先是帮助魏章打败了楚将屈匄,又协助韩国反攻楚景翠所部,大获全胜。接着,他率领大军向东进发,帮助魏国在濮水一带打败了齐军。齐军丢盔弃甲,狼狈败走。魏军趁胜追击,还攻打了附近的楚国襄丘。

楚怀王得知汉中失守,怒发冲冠,双眼通红。他再次召集全国的部队,准备与秦国决一死战。楚国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秦国涌去,深入到蓝田,距离咸阳不到一百里。秦楚两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喊杀声震耳欲聋。楚国将士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奋勇作战,一时间竟占了上风,还一度拉拢到了韩国相助。

然而,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不久,韩魏两国又突然袭击楚国,攻到了邓地。楚国后方受敌,无奈之下,只得退兵。这便是蓝田之战,虽楚国曾有一时的胜利,但最终还是未能改变大局。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魏章还曾会合韩军攻楚,一举取得了上蔡。而在北方的燕国,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故。赵武灵王将燕王哙送在外国当人质的庶子公子职,从韩国护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之时,燕国正值国势衰微,百废待兴。昭王深知,欲兴邦强国,人才乃重中之重。于是,他决心广纳贤才,重振燕国雄风。

昭王下令筑立黄金台,以此昭示天下他求贤若渴的决心。他更是拜郭隗为师,对其尊敬有加,一时间,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如风传扬于天下。

各国才士听闻燕国昭王之贤明,皆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期望能在此施展抱负。在这众多的贤才之中,不乏声名远扬之士。武将剧辛从赵国而来,他身经百战,英勇无畏;谋士邹衍自齐国而来,其阴阳五行之学说,早已名闻天下;屈庸从卫国奔赴而来,满怀谋略;乐毅从魏国而来,乃名将乐羊之后,才学出众,深通兵法;苏代从雒邑而来,机智聪慧,能言善辩。燕国朝堂之上,一时间人才济济。

邹衍,这位阴阳五行家,在齐国时便备受尊重。他周游魏国之际,魏惠王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以显对其之敬重。当他前往赵国时,平原君更是侧着身子走路来迎接他,并用衣袖替他拂去座席上的灰尘,毕恭毕敬。

而燕昭王迎接邹衍时,其礼数比魏赵更为恭谨。那一日,阳光洒在燕国的大道上,昭王亲自用衣袖裹着扫把,退着身子边走边扫,在前面为邹衍清洁道路。入坐之时,昭王主动坐在弟子之座上,敬请邹衍以师长身份给自己授业。为了能让邹衍安心在燕国讲学授业,昭王还特意为他修建了一座碣石宫。宫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环境清幽,邹衍见昭王如此厚爱,心中感动不已,决心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为燕国的兴盛贡献心力。

乐毅,出身名将世家,其先祖乐羊曾为魏国建立赫赫战功。乐毅才学出众,深通兵法,在赵国时曾被举荐为官吏。然而,赵国的内乱让他心生忧虑,为求安稳,他辗转到了魏国。在魏国的日子里,乐毅虽有官职在身,却始终觉得无法施展自己的真正才能。

当他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的事迹后,心中对燕国充满了向往。正巧,一次魏国派遣乐毅出使燕国。燕昭王得知乐毅到来,满心欢喜,以最隆重的礼节相待。他亲自出宫迎接,握着乐毅的手,嘘寒问暖,眼中满是真诚与期待。

在燕国的宫殿中,昭王设宴款待乐毅。席间,昭王向乐毅请教治国安邦之道,乐毅侃侃而谈,分析局势,提出诸多良策。昭王听得频频点头,对乐毅的才华钦佩不已。乐毅被昭王的谦逊和对人才的渴望所打动,决意留在燕国。昭王见乐毅愿意留下,欣喜若狂,随即任命他为亚卿,将国政和兵权委以他手。

乐毅深感昭王的信任,倾尽全力协助昭王改革内政。他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去除那些贪污腐败、无能之辈;他推行新法,鼓励农耕,减轻百姓赋税,使得燕国的经济逐渐复苏;他还加强军事训练,改革军队编制,打造出一支精锐之师。

乐毅向燕昭王进言:“大王,如今燕国法度松弛,官吏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若不加以整治,国家危矣。”昭王眉头紧锁,问道:“依爱卿之见,当如何是好?”乐毅拱手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制定严格的法律,加强对官吏的审查和考核,以正纲纪。”

昭王采纳了乐毅的建议,着手制定法律。一时间,燕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整顿吏治的风暴。乐毅亲自监督,对那些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官吏严惩不贷。同时,他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评估,能力不足者一律罢黜。

在用人方面,乐毅主张确定察能而授官的原则,摒弃“亲亲”、“贵贵”的陈腐传统。他对燕昭王说:“大王,用人当以才能为重,而非亲疏贵贱。若任人唯亲,必将导致奸佞当道,贤能之士寒心。”昭王深以为然,下令廓清当权者拉帮结党、滥用亲信的劣迹。经过一番整顿,燕国的吏治日趋清明,一批有才能、有抱负的官员得以崭露头角。

小主,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乐毅还建议昭王对那些遵守国家法度的顺民予以奖励,哪怕是身份低下的贫民和一部分奴隶。昭王欣然应允,颁布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此举让燕国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遵纪守法,努力劳作,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在军事上,乐毅着重对燕军进行战法和纪律训练。他亲自指导士兵们操练,传授战术技巧,强调军纪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燕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高。

燕昭王也没有闲着,他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疾苦。他派人吊死问孤,去慰抚那些有丧葬之忧的人家,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对那些有生育之喜的夫妇,昭王也派人去祝贺,送上祝福和礼品。昭王以身作则,与庶民百姓同甘苦,共命运,赢得了全国各阶层对他统治的拥护。

在燕国逐渐崛起的同时,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仍在继续。韩国与秦国联手攻楚,战场上杀声震天。楚将屈丐率领楚军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在丹阳一役中,楚军损失惨重,八万将士血染沙场。这一年,对韩国来说也是一个多事之秋,韩宣惠王去世,太子仓即位,成为韩襄王。

赵国的将军赵何趁机攻魏,魏国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困境。为了摆脱危机,魏军决定进攻齐国,试图转移压力。而秦国也在这混乱的局势中寻找着自己的利益,与魏国一起征讨燕国。

华夏历2386年,秦国的铁蹄进一步迈向楚国的土地,召陵沦陷,楚国在丹阳、蓝田之战中遭遇惨败,曾经的辉煌如同落日余晖,渐渐黯淡,楚国元气大伤,国势由盛转衰。

在这艰难的形势下,楚国朝堂之上弥漫着沉重与无奈,最终不得不选择向秦国求和,以谋得一丝喘息之机。于是,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谈判拉开了帷幕。

秦楚谈判的第一阶段,秦国使者趾高气昂地提出,只要楚国驱逐陈轸、昭过,秦国便归还汉中。此议一出,在楚国朝堂引起轩然大波。昭过本人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楚国接受这一条件。楚廷的亲齐派大臣们也纷纷进谏,认为此举将使楚国在诸侯中失去信誉,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在秦国,大臣甘茂同样对此提议表示反对,认为这将损害秦国的长远利益。在各方的反对声中,这一方案最终不了了之。

谈判进入第二阶段,秦国调整了策略,提出愿意归还武关之外的土地,但条件是换取楚国的黔中郡。楚国君臣为此陷入了激烈的争论。黔中郡乃是楚国的重要战略要地,资源丰富,一旦割让,楚国的根基将被动摇。然而,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楚国又难以强硬拒绝。

就在楚国犹豫不决之时,谈判进入了第三阶段。楚王愤怒地要求秦国交出张仪,以此来交换黔中郡。张仪,这个在战国舞台上翻云覆雨的人物,成为了楚国王室心头的一根刺。他的谋略和手段曾让楚国吃尽苦头,楚王对他恨之入骨

不久,秦相张仪竟真的来到了楚国。他一入楚境,便被楚王囚禁起来,性命危在旦夕。楚王一心想要将张仪处死,以泄心头之恨。然而,事情却在暗中发生了变化。楚王虽对张仪恨之入骨,却又舍不得割让黔中郡来换取一时的痛快。而张仪也早有准备,他暗中贿赂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妃郑袖,让他们为自己说情。

靳尚在楚王面前巧舌如簧,称杀了张仪必将激怒秦国,引发更猛烈的攻击,楚国已无力承受。郑袖则在楚王枕边吹着温柔的风,哭诉着战争的残酷和楚国百姓的苦难,劝说楚王放张仪一条生路,以保楚国的安宁。楚王在他们的劝说下,渐渐动摇了杀张仪的决心,最终还是释放了张仪。而秦国,也就没有得到黔中郡。

经过一番波折,两国达成了连横共识。张仪在离开楚国时,心中虽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但也深知楚王可能会反悔。楚王也确实担心张仪回国后会继续施展阴谋,败坏楚国。靳尚为了讨好楚王,自请跟随、监视张仪。然而,不幸的是,靳尚在途中遇刺身亡。

就在这时,屈原恰好出使齐国返回。当他得知楚王放走了张仪,怒不可遏,立刻进宫质问怀王为何不杀张仪。屈原痛心疾首地说道:“张仪乃我楚国之大患,如今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怀王听了屈原的话,如梦初醒,懊悔不已,连忙派人追赶张仪,但终究没有追上。

至此,楚国和秦国暂时成为了盟国。为了巩固楚秦关系,楚王又派昭雎出使秦国。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昭雎还没有抵达秦国,秦惠文王就突然去世,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自幼展现出非凡的神力,其力量仿佛与生俱来,让众人惊叹不已。他那壮硕的身躯和豪迈的气概,注定了他对力量的崇尚与追求。

自小,秦武王就痴迷于与勇士们进行有关力气的游戏,在那些激烈的较量中,他总是能找到无尽的乐趣和满足。乌获、任鄙二将,早在秦惠文王时期,便以作战英勇无畏而备受宠爱。当秦武王登上王位,这二人的地位更是如日中天,深受武王的青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国,有一个名叫孟贲的壮士。他的力量堪称惊人,能单手举起千斤重物,在其乡里声名远扬。孟贲心怀壮志,渴望能有一番更大的作为。当他听闻秦武王正在广招天下勇士之时,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坚信自己终于迎来了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秦国的征程。

经过漫长的路途,孟贲终于抵达了秦国的都城。他那高大威猛的身躯和坚定的眼神,让人一眼便能感受到他的不凡。秦武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奇人前来投奔,心中充满了期待,当即决定对孟贲进行测试。

在王宫的校场上,放置着巨大的鼎和沉重的石锁。孟贲毫不畏惧,他扎稳马步,深吸一口气,双臂肌肉隆起,青筋暴突,那千斤重鼎竟被他缓缓举起,围观的众人无不发出惊叹。紧接着,他又轻松地舞动起沉重的石锁,虎虎生风。秦武王见此,心中大喜,知道他果真是名不虚传的大力士。于是,孟贲也被武王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同享受着无上的恩宠。

然而,秦武王的朝堂并非一帆风顺。在他还是太子之时,就对张仪心怀不满。如今继承王位,众多大臣看准了武王的心思,纷纷在他面前诉说张仪的种种不是。“陛下,张仪此人不讲信用,反复无常,为了谋取个人的荣华富贵,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如今秦国若再任用这样的人,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啊!”大臣们的话语如同一波波的浪潮,冲击着秦武王的内心。

诸侯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张仪和秦武王之间的嫌隙。他们纷纷背叛了曾经的连横政策,重新恢复合纵,试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强大势力。一时间,秦国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张仪深知自己在秦国的地位已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在这危急关头,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张仪匆匆入宫面见秦武王,他跪倒在地,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如今东方诸国有乱,这正是秦国得利的大好时机。臣愿意利用齐王对我憎恨的这一点,前往魏国。齐国必然会因愤恨而攻打魏国。当两国陷入胶着的战事之时,秦国便可趁隙出兵讨伐韩国,兵临周都。届时,挟持天子,便能成就帝王的千秋功业。”

秦武王听着张仪的这番话语,陷入了沉思。他那深邃的目光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良久,武王点了点头,认为张仪所言不无道理。于是,他下令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前往魏国。

齐湣王听闻张仪在魏国,心中的猜忌与敌意瞬间被点燃。他认定魏国收留张仪必有图谋,毫不犹豫地派遣大军攻打魏国。一时间,魏国边境烽火连天,战鼓轰鸣。魏哀王得知齐国大军压境,心中惶恐不安,整个王宫都被紧张和忧虑的气氛所笼罩。

而在这危急关头,张仪却显得格外镇定。他深知,若要解魏国之危,必须从齐国入手。于是,张仪秘密派遣他的心腹门客冯喜前往楚国。

冯喜身负使命,快马加鞭赶到楚国。在楚国,他凭借着张仪事先的谋划和自己的巧舌如簧,成功地获得了楚国使臣的帮助。楚国使臣带着冯喜的嘱托,踏上了出使齐国的征程。

齐国朝堂之上,齐湣王高坐王位,神色威严。楚国使臣恭敬行礼后,不紧不慢地说道:“齐王,此番前来,乃是有要事相告。听闻您兴兵攻打魏国,实乃不智之举啊。”

齐湣王眉头一皱,冷冷地说:“魏国收留张仪,居心叵测,本王怎能坐视不管?”

楚国使臣微微一笑,道:“齐王您有所不知,张仪如今已不被魏国新王所宠信。他在魏国不过是个徒有虚名之人,对魏国的政事毫无影响力。您此番兴兵,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会陷入不必要的泥潭之中。况且,魏国与秦国素有渊源,您攻打魏国,恐怕会引得秦国介入,届时齐国面临的局势将更加复杂。”

齐湣王听了,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犹豫。

楚国使臣继续说道:“如今诸侯各国局势微妙,相互制衡。若齐王能罢兵休战,与魏国修好,不仅能展现齐王的仁德与大度,还能在诸侯中树立更高的威望。如此一来,各国必定对齐国敬畏有加,纷纷前来结盟,齐国的霸业指日可待。”

齐湣王沉思片刻,觉得楚国使臣所言不无道理。他深知战争的代价巨大,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是上策。最终,齐湣王决定听从劝告,下令撤回了攻打魏国的大军。

消息传到魏国,魏哀王大喜过望,对张仪的智谋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此时,诸侯听闻张仪不被新王宠信,纷纷和秦国断交,转而和齐国结盟。一时之间,齐国的声威大振。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局势下,魏国的军队却悄悄地展开了新的行动。魏军在将军的率领下,进攻卫国,凭借着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一举攻下了卫国的两座城池。

卫国国君得知城池沦陷,心急如焚。他在王宫中来来回回地踱步,忧心忡忡地对大臣们说道:“魏国势大,我国如何才能抵御其锋芒?”大臣们面面相觑,皆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