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楚庄王问鼎

烘炉记 一棹碧涛 3009 字 2个月前

小主,

当晋军与楚军在战场上相遇时,双方的喊杀声震耳欲聋。林羽身先士卒,冲入敌阵,手中的长枪挥舞得虎虎生风,所到之处,楚军纷纷倒下。然而,楚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顽强抵抗,一时间,战场上杀声四起,血肉横飞。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晋国为了摆脱被动的局面,听从了赵穿的计谋,决定攻打秦国的盟国崇。他们希望以此迫使秦国出兵救援,然后再向秦国求和,以缓解当前的压力。

然而,秦国却并不理会晋国的这番举动。秦国国君深知,这是晋国的计谋,他不会轻易上当,让自己的国家陷入这场混乱的战争之中。

晋国见秦国没有反应,又转头攻郑,试图报北林之战的耻辱。郑国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摇摇欲坠,百姓们惊恐万分。

华夏历2090年的春天,大地在微风中渐渐苏醒,然而,战争的阴霾却笼罩着这片古老的土地。郑国接到了楚国的命令,挥师攻宋,意在打击晋国的势力。

郑、宋两国的大军在大棘相遇,一时间,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宋军在郑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大败而归。郑国的将士们气势如虹,他们囚禁了宋国的大将华元,斩获了乐吕,还缴获了甲车四百六十乘。这一役,让郑国的声名大振。

华元,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领,在战败后历经艰险逃归宋国。他心中充满了耻辱和愤怒,发誓要一雪前耻。为了加强宋国的防御,他亲自指挥军民修筑城池,希望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抵御外敌的入侵。

而在西方,秦国为了报复晋国此前侵崇之役,毅然出兵攻晋,大军直逼晋地焦城。秦晋之间的关系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战争的阴云密布。

同年夏天,晋国的赵盾率领大军前来解焦城之围。刚刚解除了焦城的危机,赵盾又联合卫、陈两国,转头攻向郑国,试图为大棘之战的失败复仇。然而,楚国庄王立即命子越椒领兵救援郑国。

当赵盾的大军与子越椒的楚军对峙时,赵盾却以斗椒属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为由,悄然下令退去。这一决定让晋军的将士们感到困惑和不解,他们不明白为何一生不服软的赵盾会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退缩。

其实,赵盾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晋灵公的暴虐无道让国内人心惶惶,朝政混乱,军队的士气也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楚国近年来的实力日益上升,兵强马壮,郑国又在楚国的支持下气势正盛。在这样的局势下,与楚军正面交锋,胜负难料。

正当晋国外争不利之时,国内又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暴。晋灵公的暴虐行径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百姓怨声载道,群臣敢怒不敢言。终于,在这一年,忍无可忍的赵穿奋起而杀之。

晋灵公的死,让晋国陷入了短暂的混乱。赵盾等大臣经过一番商议,拥立公子黑臀为晋侯,即晋成公。新君即位,百废待兴,晋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

在周王朝的宫廷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周匡王驾崩,周定王姬瑜继位。然而,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曾经号令天下的周王室,如今只剩下一个空壳,中央权力继续削弱,诸侯们各自为政,互相攻伐。

在这个乱世之中,各国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火纷飞,田园荒芜,无数人流离失所。但在这无尽的黑暗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在思考着如何结束这混乱的局面,实现天下的和平与安宁。

郑国的朝堂上,郑君为此次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他大摆宴席,犒赏三军,认为郑国已经崛起,成为了能够与晋、楚等大国抗衡的强国。然而,一些明智的大臣却忧心忡忡,他们深知郑国只是楚国的一颗棋子,一旦失去了楚国的支持,郑国将再次陷入危机。

楚国的宫廷中,楚庄王正谋划着更大的宏图。他看到了晋国的内乱和衰落,认为这是楚国称霸中原的绝佳时机。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准备继续扩张楚国的势力,让楚国成为真正的霸主。

秦国的君王也在注视着中原的局势,思考着如何在这场乱局中为秦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而在晋国,晋成公即位后,赵盾开始整顿朝纲,安抚民心。他深知晋国要想重新崛起,必须解决内部的问题,增强国力。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其他诸侯国的动向,寻找着时机,以重振晋国的雄风。

华夏历2091年的春天,春风吹拂着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然而对于周王室来说,这个春天却弥漫着紧张与不安。楚庄王亲率虎狼之师,旌旗蔽日,浩浩荡荡地北上,以“勤王”之名攻打陆浑之戎。

楚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至洛水之畔,兵锋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楚庄王陈兵于周王室边境,耀武扬威,“观兵于周疆”。这一行动让周定王如坐针毡,惶恐不安。周王室的威严在楚军的兵威之下,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