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周遇吉的带领下下,大明禁骑兵以其非凡的个人勇武和精妙的战术配合,在八旗军阵中杀得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所到之处,清军纷纷倒下,尸横遍野。 而那一片鲜艳的红色,在这血腥残酷的战场上,成为了清军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恐惧阴影。
禁骑兵们手持三眼火铳、斩马刀,每人还配备一杆长枪,战斗力极强。他们如猛虎般冲入清军阵营,一时间,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多铎,哪里走!” 周遇吉目光如炬,在混乱的战场上一眼便锁定了多铎的身影。刹那间,他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双腿猛地一夹马腹,胯下骏马嘶鸣一声,如离弦之箭般朝着多铎飞驰而去,仿若一道黑色的闪电,瞬间划破了战场的硝烟。
只见周遇吉手中长枪紧握,枪尖闪烁着森冷的寒光,在阳光的映照下,恰似一条灵动的白蛇,带着无尽的杀意。他直冲向多铎,那气势犹如排山倒海,无人可挡。
多铎听闻喊声,转头望去,见是周遇吉杀来,眼中非但没有丝毫惧意,反而燃起了更为炽热的战意。他嘴角微微上扬,扯出一抹冷酷的笑容,手中长刀一横,迎着周遇吉便冲了上去。
两人转瞬即至,瞬间战作一团。周遇吉手中长枪犹如蛟龙出海,或刺、或挑、或扫,每一招都凌厉至极,带着呼呼的风声,直逼多铎要害。多铎则毫不示弱,手中长刀挥舞得密不透风,恰似一道钢铁屏障,将周遇吉的攻势一一挡下。
长枪与长刀每一次碰撞,都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恰似惊雷在耳边炸响。激烈的撞击之下,火花四溅,如夜空中绽放的绚烂烟花,夺目而又危险。
在汉城的守军如猛虎般从城中冲杀而出后,战场局势瞬间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多尔衮身处乱军之中,却依旧镇定自若,他手中长刀挥舞,每一次出手都精准无比,将扑来的敌人纷纷击退。其眼神中透着冷峻与决绝,一边抵挡着明军和汉城守军的攻势,一边朝着多铎所在之处奋力靠拢。只见他时而侧身闪过刺来的长枪,时而反手一刀逼退近身的敌兵,身形矫健且灵活,尽显一代名将的风采。
多铎那边,虽在禁骑兵的冲击下有些狼狈,但仍在苦苦支撑。当看到多尔衮朝着自己杀来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振奋,当即抖擞精神,带领身边的亲卫奋力突围,向着多尔衮靠近。终于,两人成功会合,合兵一处后的清军,在多尔衮的指挥下,迅速调整阵形。尽管处于明军和汉城守军的里外夹击之下,他们却并未慌乱,而是相互配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
多尔衮不愧是用兵老辣,他巧妙地利用战场上的地形和清军骑兵的机动性,在撤退过程中还不时组织小规模的反击,让追击的明军和汉城守军不敢过于冒进。就这样,清军虽一路败退,但并未出现溃败的局面,有条不紊地脱离了战场的核心区域。
周遇吉在指挥军队掩杀一阵后,敏锐地察觉到清军虽有退意,但仍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考虑到此次出兵的主要目的是为朝鲜解围,而非与清军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决战,他果断下令停止追击。战场上逐渐安静下来,弥漫的硝烟也慢慢散去,只留下一片狼藉的战场和双方士兵的尸体。
汉城城外,朝鲜国主李倧得知清军退去,汉城之围已解,激动得难以自已。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双手微微颤抖,深知这一切皆得益于明军的英勇救援。为了表达对明朝的感激之情,国王亲自伏案,饱蘸笔墨,逐字逐句地书写国书。每一笔落下,都饱含着他深深的感恩与敬意,在国书中,他盛赞明军的威武之师,对周遇吉的指挥才能更是推崇备至,并表示朝鲜将永远铭记明朝的这份恩情,世代与明朝交好。
与此同时,周遇吉简单休整军队,补充粮草和物资后,按照和吴三桂的约定,他率领着明军,浩浩荡荡地向着义州方向进军。一路上,明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此次与吴三桂的合击计划,或许将决定着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