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的王春花,便充分发挥出了她的抄作业能力,将糯米这种食材运用得淋漓尽致。
只要是能够用糯米做成的美食,她都会兴致勃勃地尝试了一番,并亲自下厨操刀实践。
就这样,王春花不仅满足了全家人的口腹之欲,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了周边许多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
也就是从她这里流传出去的,“正月十五月儿圆,汤圆糍粑最是黏。”
所以,现在平景国,家家户户只要一到正月十五,就会做些糯米吃食,或者是去买些回家给孩子们,甜甜嘴儿。
在那古老而宁静的村落里,随着冬日寒风的轻抚,田间地头的小麦,似比月前又坚韧了几许。
三合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挂满了珠帘,因着屋顶上的冬雪不舍这烟火人间,故而化作晶莹的泪珠儿,快速从廊檐落下。
它们带着岁末年初的喜庆,与人们述说着美好的未来。
今日正是好天气,阳光热烈,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在村中的磨坊,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正悄然上演。
三合村村民们正忙着打年糕,蒸米糕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佳节。
在晨光初破晓,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时,家家户户爱操心的那些人儿,就老早起来了。
他们早早的把准备好的,器具材料都拿出来。
很快,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特有的醇香。
村民们身着朴素的粗布衣,现在三合村日子好了,可这些淳朴的人啊!
依然忘不了过去的艰辛,那些好的棉衣棉服,可舍不得干粗活的时候穿嘞。
这金贵衣服,可别给勾到,划破。
王春花把自己收拾妥当后,便也早早的过来。
她觉得自己来的挺早的,没想到,还有比自己更早的。
就见广场上,老老少少三五成群地,围聚在一口巨大的石臼旁。
那石臼,历经岁月雕琢,显得古朴而庄重,仿佛是传承了千年的技艺与文化的象征。
王春花知道,这是手工制作产生的效果。
在这个年代,这些物件儿,没有那些现代化切割痕迹,加上这些智慧的乡亲们,喜爱雕刻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就显得越发古朴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