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边境,有人蠢蠢欲动

谁曾想到,正统十六年(西元1451年)岁末,来自边境地区的一点火星,打破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海防市北方一百余里,有个名叫太平村的小村庄。这个村子原名已不可考,太平二字,寄托着百姓们对安宁生活的深深渴望。

可惜,与他们一河之隔的北方,居住着许多不爱好和平的安南人。

自从移民实边以来,太平村日渐繁荣。127户,800余口,俱是同宗同族。

在太平村附近,还有12个类似的村庄,如永宁村、定南村等等,每个村子都是单一姓氏。为了让各家各族聚族而居,负责移民的官员没少耗费心血。

随后,按朱祁镇要求,各村各族以保甲结为一体,并组织团练。所有14岁以上男丁,除耕种收获之时,十日一训。

整个海防,乃至顺化和西贡,所有的村子均是如此。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对非正规武装而言,曾文正公所创造的湘军模式,虽然颇为古典,但足以应对绝大多数问题。

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基础,以血缘、乡党关系为纽带,以保卫桑梓为宗旨,这样的军队,哪怕只是民团,战力也绝不可小觑。

最起码,面对安南人的挑衅,团练武装即可予以迎头痛击!

腊月一日,太平村附近一场普普通通的乡村集市,不少安南人过河前来赶集。

看到这些安南人,他们也都见怪不怪了,船民们都是好不容易上岸的日子人,对于这些普通老百姓,虽然语言不甚相同,但也没有恶意。

当然,对方有没有恶意就不好说了。

几个月相安无事,可是,这次集市,有人却隐隐感觉到一丝异样。

小河对岸的安南人,这次来了足足大几十,而且都是青壮年男性,没有一个妇女。

这很不寻常,但是,尽管有人隐隐发觉不对劲,却也没往深处想。

事情是在午时发酵的。

几个泼皮,在米粉摊上一边吃粉,一边喝酒,酒足饭饱之后,面对前来要钱的摊主,他们竟然一脚踹翻了炉灶。

纵是摊主及时躲闪,滚烫的汤水还是烫了他们夫妇二人好几个大包。

猝不及防,周围赶集的人,都愣住了。

而那些安南青壮们,则像得到信号一样,不约而同掏出棍棒,甚至腰刀,大肆劫掠。

刹那间,集市乱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