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南下

牛奔马啸 马克D吐 2515 字 1个月前

乔增德的同事牢骚了几日,谁也说不出校长钦点的“破格儿”有什么不妥。他们心里对乔增德嗤之以鼻,但校长亲自出席了乔增德副教授受聘仪式,他们很快又在心里佩服起乔增德来。

公示期一过,聘书一发,就像孩子出了膛,谁再说三道四,那就是文人相轻,那就是小肚鸡肠,那就是嫉妒贤能。

同事们好歹自诩文化人,但谁也不愿意顶个“文人”的帽子。

乔增德毕恭毕敬,感激涕零地从李仲森手里接受了聘书。他不光是破格儿副教授,还是长天师大最年轻的破格儿副教授。第二天,他的鼻子就长到了额头上。

乔增德想起李仲森的话,脑海里的算盘又开始咔嚓作响。如今副教授是到手了,那下一步就要抓紧时间晋升到教授。教授也分三六九等,乔增德想:“老子这样的天才,至少得弄个二级教授!”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乔增德首先得读个博士学位。

瀛洲国大学规定,要想评教授,那得有博士学位,要想读博士,至少需要两位相关专业的教授的推荐信。乔增德想起了樊崇峻。有樊崇峻的推荐信,那以樊崇峻在学界的威望,博士想去哪儿读就去哪儿读。

他马上亲自南下,去了南湖。

樊崇峻见老了,但精神矍铄,只是他还没有结婚,依然和蓝先生住在一起。他见到乔增德,高兴地留他在家里吃饭。乔增德想起孙平禹,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对蓝先生。在南湖读书的时候,他把蓝先生当老师,现在......乔增德心里别别扭扭,不知道是把蓝先生当女人还是当男人。

樊崇峻当然记得乔增德。当年乔增德在南湖师范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家境贫寒,樊崇峻常常请他到家里吃饭。

樊崇峻一边笑着,一边给蓝先生讲了当年很多趣事。

乔增德堆着笑脸听,原来樊老师记得那么多事。可对乔增德来说,在南湖,他还有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

乔增德考上大学才知道,瀛洲国读师范大学是不收学费的,不光不收学费,还发生活费。大学毕业的时候,他遇到了樊崇峻。樊崇峻做南湖文化研究,他知道乔增德是长天人,就建议他做朝北文化研究,占据住这个研究领域,那以后,他就是朝北文化研究的第一人。

樊崇峻诚挚地告诉他,朝北地区文化贫瘠,文化贫瘠之地人多野蛮,大学生自然就少。物以稀为贵,大学生少,回去了自然就会受到追捧。但是,樊崇峻敏锐地看着乔增德,还是建议他,年轻人要多留在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一来,学术研究讲求文化氛围,众多同好相互切磋,彼此都有精进;二来,年轻人缺少定力,一旦回去,跟着吃喝享乐荒废志向不说,更要命的是在追捧中迷失本心。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乔增德,顾虑着他的自尊心,但还是说出了口:“增德,尤其是贫家子弟,以前缺少的物质享受,待到日后有了位子权力,膨胀起来,更会变本加厉迷途难返。”

乔增德不爱听了,但他闷住气不说话。

樊崇峻建议乔增德继续读硕士,再沉淀沉淀,敦厚品修大德,才能根深叶茂,无论日后风云如何变幻,都能一心不乱,保持底线,归然不动。

乔增德还记得当年樊崇峻深邃而睿智地说了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樊崇峻读的是二声。

乔增德觉得老头子言过其实,他对樊崇峻掉书袋一样的话不以为然。读书是为什么?古之传统,财色权。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为”不读二声,应该读四声。

乔增德当然不会傻到当面反驳樊崇峻,他也理解,人嘛,都是人前讲一套,人后做一套。孔子,大圣人,哼,孔子还收学生束修呢!就像这次他来南湖,要是甩着十根胡萝卜来见樊教授,樊教授能高兴吗?

樊崇峻讲得认真,就算是亲爹,也不曾说过这样的肺腑之言。乔增德想起樊崇峻从未因他家境贫寒而低看他,不时地还请他去家里吃饭,他心里有些感动。既然读师范不要学费,还发生活费,他也就顺杆爬秧,报考了樊崇峻的硕士研究生,做起朝北“黑土地”文化的现代性研究。

有了樊崇峻的指导,整个硕士期间,三年,乔增德用了功。只要一想到自己将是朝北地区“黑土地”文化研究的历史第一人,他就卯足了劲儿。有了这等名气,那财色权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南湖图书馆,开启了乔增德的锦绣前程。他天天泡在图书馆,读书笔记做了一本又一本。连放假都舍不得回家,何况南湖到长天长天到南湖,路途遥远,车资昂贵。

南湖夏天热得连知了都懒得叫,乔增德在背书;南湖冬天没有供暖,冻得人手都涨得握不住笔,乔增德在做笔记。他夜以继日地学,废寝忘食地学,脱胎换骨地学。

樊崇峻家精致的小食,古雅的家具,讲究的长袍短衫,博学的谈吐,都是乔增德的目标,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他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他也会拥有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