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世纪70年代末累计建设了一百多个高压实验室,发现锗、硅、二氧化硅等物质,在不同压力下都出现了金属化相变。
这使高压物理学理论得到飞速发展。
当初计算只需要25GPa压力就可以产生金属氢,未能考虑到震动的非谐效应和反常化学成键,这导致固体氢被压缩到金属态之前,还要经历一系列的中间态。
随压力设备越来越强,科学家却发现金属氢的出现还是遥遥无期,因为发现需要的压力越来越高。
经过修正,将压力值调到200GPa。
4072年大通古斯国高压物理研究所用等熵压缩法,发现在280GPa、720K条件下,氢密度随压力曲线存在拐点,认为这是做出了金属氧。
4075年,大通古斯国高压物理研究所用金刚石锥顶容器挤压固体氢时,发现在100GPa,4.2K条件下,氢的电阻从1亿欧跳跃到100欧姆,认为成功制造了金属氢。
但是也有人推测是因为掺杂金属的人工金刚石戳穿了固体金,直接与平板接触,所以导电。
然而后来分析,70年代大通古斯国很可能是领先世界实现了氢的第四相,即分子金属相,至于压力数据才100GPa,很可能大通古斯国人自己推算不准导致的乌龙。
因为当时的长岛人也观察到电阻从1.26亿欧下降到100欧。
在80年代,新陆国卡内基实验室的轩辕裔科学家毛河光,将金刚石压锥改为对顶砧高压室(DAC)结构,在150GPa压强下观察到了相态的变化。而大通古斯国人失去了这一机会。
进入42世纪,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越来越高端,科学家们对更多复杂模型进行精确计算。
于是金属氢形成的条件再次大幅提高,提出压力需要达到500GPa,而金刚石对顶砧高压室结构,最高只能的到350GPa,这让金属氢的出现几乎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4117年新陆国人在对顶上进一步开发特殊的垫片和孔腔,对10微米直径、1微米厚的氢样品施加到500GPa压强,形成了一点金属氢,可以用显微镜去观察到。
却在用激光照射测量压力时,可能是高压下钻石的晶格缺陷,造成瞬间崩解,钻石碎裂、金属氢挥发,这也表明500GPa压力下形成的金属氢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存在。
4119年轩辕国科技院极端环境量子物质中心团队,用金刚石对顶砧盒制造了150GPa压强,用脉冲激光加热制造出了3000k以上的条件,做出了液态金属氢。
中心研究人员利用超快宽带超连续光谱探测到了样品的光学吸收,反射特征,揭示了流体金属氮和氘的光、电等物理特征,明确了流体金属氢和氘的存在区域,也说明氢需要经历相当宽的高温高压半金属区域才能够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