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2年(天佑十九年)春正月甲午日,李存勖率领大军抵达新城,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坚定与决心。而契丹的前锋,三千骑兵已经如狂风般席卷至新乐,其势汹汹,不可小觑。
就在这紧要关头,梁将戴思远趁虚而入,企图攻打魏州。他的军队行至魏店时,李嗣源,这位李存勖的得力干将,亲自领兵迅速进入魏州,稳住了局势。梁军得知魏州有防备,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向西渡过洹水,攻陷成安后悻悻离去。
然而,契丹的威胁并未因此消除。他们的军队渡过沙河,一路势如破竹。各路将领看到契丹军的威猛之势,都大惊失色,心中充满了忧虑。又听说梁军内部入侵,邺城形势危急,都纷纷请求撤军回援,以保大局。
但李存勖却与众不同,他深知此时撤军,无疑是将中原大地拱手让给契丹和梁军。他目光坚定,语气决绝地说:“不可!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击败契丹,保卫中原!”于是,他率领亲军骑兵,毅然前往新城,准备与契丹军一决高下。
契丹一万多骑兵,突然看到李存勖军队的到来,惊慌失措。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轻易拿下新城,却没想到李存勖会亲自率军前来迎战。在李存勖的英勇冲锋下,契丹军溃不成军,纷纷撤退。
李存勖见状,立即将军队分为两路,追击契丹军数十里。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俘获了安巴坚(即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这无疑是对契丹军的一大打击。
当时,沙河冰层薄弱,桥梁狭窄。契丹军在逃窜过程中,争相践踏而过,很多人因此陷入冰水中,惨叫声此起彼伏。安巴坚正在定州,听说前军失败,心中大惊,连忙退守望都,企图抵挡李存勖的追击。
李存勖抵达定州后,王都前来迎接。他深知李存勖的英勇与智慧,对李存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当晚,李存勖宿于开元寺,与将士们共商破敌之策。
次日,李存勖率领军队抵达望都,契丹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他们看到李存勖的到来,虽然心中畏惧,但仍鼓起勇气迎战。李存勖身先士卒,多次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敌军在李存勖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
然而,敌军并未就此放弃。他们退却后迅速结阵,企图抵挡李存勖的进攻。李存勖的步兵也在水边列阵,与敌军对峙。就在这时,李嗣昭跃马奋击,他手持长枪,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军阵中。敌军在他的猛烈攻击下,大乱阵脚,纷纷溃逃。
李存勖见状,立即下令追击。他们乘胜追击数十里,俘虏和斩杀数千人。缴获的毡裘、毳幕、羊马等物资不计其数。这一战,让李存勖的威名远扬,也让契丹军闻风丧胆。
当时即将到冬至,大雪覆盖平地达五尺深。敌军在寒冷的天气和缺乏粮草的情况下,人马在道路上不断倒毙,连绵不绝。李存勖乘胜追击至幽州,企图一举消灭契丹军。
《契丹国志》中对此战有详细的记载:晋王(即李存勖)前往望都时,被契丹军包围。他临危不惧,奋力战斗,多次进出包围圈,企图解脱困境。然而,契丹军却紧追不舍,形势异常危急。
就在这时,李嗣昭率领三百骑兵横击契丹军。他们如锋利的刀刃般切入敌军阵中,将敌军阵型割裂。晋王趁机突围而出,随后纵兵奋击。契丹太祖的军队在晋王的猛烈攻击下,败退至易州。
恰逢大雪连续下了十天,平地积雪数尺深。契丹军在寒冷的天气和缺乏粮草的情况下,人马死亡相连,无法继续战斗。契丹太祖无奈之下,只好撤军而归。
同月,梁将戴思远再次攻打德胜北城。他修筑营垒、挖掘壕沟,使用地道和云梯,昼夜不停地攻击。李存审极力防守,但城中形势仍然危急。
李存勖从幽州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德胜北城的重要性,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日夜兼程赶来增援。梁军听说李存勖到来,心中大惊,深知自己无法抵挡李存勖的进攻。于是,他们烧毁营寨逃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