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除夕夜,李家所有人聚到大伯家新建的四合院里吃年夜饭。
跟李怀溪家大圆桌不一样的是,大伯在堂屋偏房里放了两张八仙桌。
本来李怀溪也想让大伯按照自己家圆桌的样式打一套的,但大伯对于用圆桌吃饭还是有些不习惯,所以最后还是打了最常见的八仙桌。
两张桌子,家里大人小孩加起来一共十九口人刚好坐的下,而且应所有人的要求,今年的年夜饭还是火锅,用八仙桌也更合适。
自从去年吃过一次后,大家对于火锅的味道都是念念不忘。对此李怀溪表示非常理解,火锅的味道连李怀溪都经不住诱惑,更何况是平时少油少盐的李家人了,那根本就是降维打击。
李家现在虽然比村里人富裕了一些,但节俭的习惯却依然还在,除了李怀溪家因为大嫂有喜的原因,平日里的吃食比以前多了一些荤腥,大伯和三叔家也就是把平日里的粗粮换成了细粮,其他地方改变并不是很多。
李怀溪提前收到了大家的请求,年前就从超市又拿了一个铜锅出来,两张八仙桌上正好一桌一个。
两口鸳鸯火锅一起煮,李怀溪还凑齐了四个口味。
第一锅是春天在山里采出来的各种菌子晒干后煮起来的菌汤锅底和大骨头熬到发白做的高汤锅底,主要食客是家里的女人和孩子们。
第二锅是和超市里拿出来的现成牛油麻辣锅底和清水锅里丢了一颗八角一个葱段加几棵野生枸杞子,主要食客是家里的男人们。
火锅里要煮的食材是李怀溪从超市拿出来的牛肉、羊肉还有菜园手动包心的两颗嫩黄的白菜芯,三叔带来的是晒干的山野菜、自己做的地瓜粉条和一大块猪肉,大伯娘则准备了地瓜、土豆、手擀面,还有跟镇上卖山货的猎户买来的一只野鸡。
李怀溪还在超市搬了一坛黄酒出来,足有五斤重,在火锅氤氲的水汽中,李家的团年饭正式开始。
看着屋里的一帮人,大伯感慨非常,端起一碗温热的黄酒就要讲话,“今天日子特殊,我说两句平时不曾提起的话。”
“咱家我们兄弟三个,我年少时曾跟着猎户进山学打猎,没有学出个名堂,老三幼时曾给镇上的郎中当过跑腿,也没有寻到个出路,也就是老二学到了几手竹编的手艺,可也只是够贴补家用的。”
“咱们家难出人才,或者说咱们村都难出人才,这些年为了把地种好,下的力流的汗不知道有多少,可一年到头连饭都吃不饱,但自从小溪恢复好之后,就成了咱家咱村最大的人才,家里变了,村里也变了,短短两年就不一样了。”
“咱们的蚊香工坊挣到了钱,小溪当上了村长,家里盖起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砖瓦房,日子越过越好,村里也一天一个样,粮食也是一个劲的高产,地瓜南瓜能吃能换钱,今年冬天还都有了棉衣棉被过冬。这些都是亏了小溪,我呢就代替家里人跟小溪喝个酒,算是代表大家的一个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