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到底是不是假圣人?从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胡宇伦 胡宇伦 2930 字 3个月前

6岁时,朱松指日示曰,朱熹便问,日何所附?天何所附?此时就能看出他的穷理之心。

刘子羽对朱熹很好,视为己出,很重视他的教育,因此特请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位老师教习朱熹。不仅如此,刘子羽还专门为朱熹母子筑建别舍,名曰紫阳楼。

18岁时,朱熹考取贡生,次年进京参加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老师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正式成家立业。

公元1151年,22岁的朱熹通过吏部铨选,官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向朝堂迈出了第一步。

两年后,朱熹赴同安途中,再拜李侗为师,他一部分思想理论受教于李侗。李侗为程颢、程颐的二传弟子,朱熹曾三次求见李侗才入其门,此后几年一直在钻研学问。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孝宗赵昚登基,旋即在垂拱殿召见朱熹,朱熹面圣上三札,因抗金之计被汤思退驳回,故授国子监武学博士时,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5年后,崇安发生水患,朱熹参与救灾,积累了很多经验。

随后,朱熹重读程颢、程颐着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意味着此时他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

他笔下的《观书有感》就是作于此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4.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公元1169年,朱熹丧母,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6年的寒泉着述,这首《春日》就是作于这段时期。

公元1175年,吕祖谦访朱熹,两人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谈理论道,随后又一起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相聚,史称“鹅湖相会”。

三年后,孝宗再召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农事,适逢大旱,朱熹主持赈灾,并寻白鹿洞书院废址,不遗余力地完成重建。学院重建完成后,陆九渊曾来讲学。

之后,“唐仲友案”就爆发了,朱熹虽赈灾有功,但因失望请辞,继续着述,开始广招门徒,聚众讲学。这期间,朱熹的理论已经大成。

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知漳州,并在那里实施了改革,但因阶级矛盾激化严重,未能成功。

翌年,朱熹长子朱塾病逝,朱熹悲痛欲绝,以治子丧请祠,迁居建阳,后于考亭讲学,创建考亭书院, “考亭学派”具雏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这首《劝学诗》就是写给门生的诫语,学院规模越来越大。

公元1194年,宋宁宗赵扩即位,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惊朝野。朱熹临危受命,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赐紫章服。到任后,朱熹采用怀柔政策,叛民得以安抚,因此朱熹在当地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并扩建了岳麓书院。

同一年,宁宗任用定策有功的赵汝愚为相,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故朱熹于行宫奏事,谏言宋宁宗正心诚意、读经穷理,妥善处理潭州善后事宜。

随后入殿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所以引发宁宗和韩侂胄的不满,入朝仅46日就被除服。

去官后,朱熹回建阳考亭继续讲学,但是很快“庆元党禁”就爆发了,监察御史沈继祖批判朱熹的学说为“伪学说”,列八项大罪,并效法北宋元佑党籍之故伎,开列了一份59人的伪逆党籍。

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惨遭清算,或遭流放,或下狱。

公元1200年,朱熹忍着病痛,完成了生平所有着述,随后写下遗嘱,嘱托儿子和门下弟子努力学习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次日,朱熹衣帽穿戴整齐,靠着枕头就去世了,终年71岁。

小主,

当初,辛弃疾和朱熹曾共游武夷山,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八个字,分别悬挂在辛弃疾两间斋室的门上。

朱熹病逝时,“庆元党禁”尚未解除,韩侂胄一再打压朱门学子,因此无人敢去吊唁,但辛弃疾却亲自前往,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纵观朱熹这一生,为官9年,但仅在朝中40余天,每一届皇帝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