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智者邓府对弈·子墨舌战群儒

佛缘盛世耀明章 学圣 2821 字 2个月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均再问:“经济基础与朝局稳固之关联,子墨兄能否详解?”

此刻,宋均已不再称子墨为王爷,改口唤其为兄,意在拉近彼此距离。

子墨从容应答:“经济基础,实乃朝局稳固之另一重要支柱,二者关系犹如江河与堤岸,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朝局之稳,实与经济发展之态势、赋税征收之法度、土地分配之政策等紧密相关。历览盛世,经济繁荣,民生富饶,百业兴旺,朝局自然稳如泰山;反观经济凋敝,民生困苦,或遇重大经济危机之时,朝局之稳固便如履薄冰,随时面临颠覆之险。故经济之平稳发展,恰如朝局之定海神针,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众人闻此论述,无不对子墨之见解心悦诚服,宋均亦上前躬身行礼,表达认同与敬佩之意。

恒荣此刻亦按捺不住,因其肩负着刘庄大兴太学、发展文化教育之重任,正为此事冥思苦想对策,遂紧随其后问道:“小王爷,对于文化与朝局稳固之关系,您又有何高见?”

子墨从容回应:“文化,虽无形无象,实乃一股强大的软实力,于朝局之稳固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恰如精神纽带,深深根植于民众之心,对于维系朝局稳定至关重要。吾辈当积极弘扬儒、道、佛之深邃思想,力推太学之兴办,强调宗教信仰之教化功能,以强化民众对共同文化之认同,增进民族团结之情谊,从而巩固朝局之稳固。文化之底蕴深厚,人心定则政令畅行如水,社稷稳定如磐;若文化衰颓,人心离散,则政令难行,社稷动荡不安。故言:文化者,实乃朝局稳固之灵魂也。”

子墨对文化之定位如此高远,恒荣听罢大喜过望,竟不顾大儒身份,匆忙向子墨行礼,子墨赶紧还礼言道:“老太师不必如此、学生掘见、学生掘见。”双方用眼神交流了一下同时随之开怀大笑。众人亦纷纷拍手称赞,一致叫好。

此时,伏恭略作思索,提出一个他认为较为冷僻之问题:“小王爷,近年来大汉天灾频仍,天灾之变与政局之稳固有何关联?”

子墨依旧镇定自若,娓娓道来:“天灾之变,实为影响朝局稳固不容忽视之要素。历来观之,地震、洪水、旱灾等天灾降临时,不仅造成生灵涂炭、财物损失之严重经济后果,更由此引发民生困苦、人心浮动,甚至诱发社稷动荡,直指朝局之根基。故朝廷应对天灾之能力,实为衡量其政局稳固程度之重要标尺。灾厄来临时,若能迅速动员,妥善安置,救灾如救火,百姓方能感念皇恩浩荡,人心安定,朝局自然稳固;反之,若应对不当,救灾乏力,民怨四起,朝局必会风雨飘摇,危如累卵。因此,治国者须深知:防灾备荒,安民抚患,实乃保朝局之稳之长远之计也。”

伏恭闻此,不禁愕然。这位王爷对天灾与朝局关系之阐述竟如此透彻,连他这位专家都自叹不如。伏恭毫不犹豫地大礼拜服,口称:“王爷惊世之才,令在下敬佩不已。”

邓禹忽而转换话锋,将那《永平国策》中饱含深意的“保储法”提上议题,语重心长地道:

“子墨所创之保储之法,其影响力之深远,依老夫看来,精髓之处在于保储法之施行,犹如朝廷之臂膀,使指顾间即可调遣百官,强化对整个体系的监察力度。此法既能震慑那些宵小之徒,防微杜渐,杜绝权臣篡权乱政、倾覆社稷之祸端,又能维护国之纲常伦理,确保江山永固,皇图永昌。正所谓‘国有利器,可镇乾坤’,不知子墨对此观点以为然否?”

子墨闻此言,谦逊有礼,恭声回应:“祖父高论精辟,孙婿深感钦佩。”

太常恒荣继而发言,其声沉稳有力:“保储法为社稷之基石。择忠贞且才智超群之士委以重任,政令因此得以畅行无阻,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此举犹如春风化雨,遍洒四野,既维护了社会秩序之井然,又催动国力蒸蒸日上,百姓乐业安居,百业繁盛。正如古圣所言:‘举贤才以安社稷,犹良用药,病去而体健。’老夫对此深感赞赏。”

宋均紧接着道:“保储法亦为士族之兴隆之源。其选官制度,使得士族阶层得以繁荣壮大。士族者,腹藏诗书,胸罗经纬,其参政议政,如群星拱月,共辅明君,大大提升了国家治理之水准,致国泰民安,四海清平。古语云:‘士者,国之宝也,士兴则国盛。’子墨之才,令宋均自愧弗如。”

最后,钟离意目光炯炯,激动而言:“子墨之《永平国策》,尤其是其中保储之法,堪称治国之道中之奇峰突起,创新之举。此法以精选忠良、设立储君、严密监督官吏等策略,既巩固了朝廷之威严,稳定了社稷之根本,又推动士族阶层成为国家中流砥柱。此等见识,最令我辈敬服不已。”

……

于是乎,一场大汉版子墨舌战群儒的佳话至此圆满落幕。邓禹与邓震父子皆心满意足,众人把酒言欢,直至日薄西山,仍意犹未尽,方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