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谁知盘中餐

且隋 玄武季 2646 字 2个月前

阿布巡营,看啥?

主要是看营中军兵的吃、穿、住。

警骑营,必须每天有肉。

并且,还要吃一些防止夜盲症的东西,特别是猪肝之类,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夜猫子夜间视力不足,耽误事。

后世妄传,古代军人普遍有严重的夜盲症,那都是瞎传。

这时候的军人,营养是不太好,但还没有严重到晚上不能目视的程度。

否则,那众多的夜袭战从何而来?

当然,将士们夜间视力下降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也并不普遍,因为现在大隋军队的军需供应在质量和数量上还不错。

相比于前朝和后世,大隋真的还算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朝代,特别是在公共开支上面。

作为一名穿越的军人,阿布对一个部队伙食的重要性,有非常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在阿布穿越前的那个世界,有好多军事科学家通过数字建模模拟对比研究,时间从有记载的大中华战史开始一直到中华民国,发现了一个可以料想但需要实证的事实。

伙食的好坏,决定着一支部队普遍战斗力的强弱!

好的伙食,战斗力普遍强,成正比关系。

反之,也战斗力低下,常打败仗,成反比关系。

而伙食好坏,也直接和当时的国势、国力成正比。

同样,一个军事主官,可以通过彼此双方军队饮食的数量和质量,就可大致上推测出双方各自军队的基本战斗力。

当然,战斗力的强弱,也并不代表着战斗结果会一定与之匹配!

如果那样,那这天下的战争可就简单了,权当喂猪一样饲喂军兵就可以了!

但很显然,让一支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有气无力的大军去打仗,大概率只能会在战争史上替对方军队刷战绩!

成就敌军以少胜多、轻松歼灭的青史美名!

阿布,当然不想当这样的历史丑角!

好不容易穿越一回,可别真成了后世子孙嘲笑的反面典型。

所以,吃饭,一直就是阿布建立重影大军、主掌骁果卫之后的头等大事。

吃饱的兵,才是有战斗力的兵!

大隋,是个不缺粮食的朝代。

前世有文献记载,即使是在其亡国数年之后,洛口仓、含嘉仓、黎阳仓等大粮仓中的粮食,仍然在资哺着天下军民。

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仓城的大,另一方面不就是表明大隋的富吗?!

所以,只要关系过硬,还有充足的理由,阿布就能够光明正大地搞到足额的粮食草料,让将士们吃好,让战马保持健康。

一兵一天一斗粟!

一马一天三斗豆子,一束干草(十分之一石)!

其他非战斗性人员,次第酌减。

这,就是目前大隋兵部,给骁果卫白道城大营勘定的军粮标准。

骁果卫戍边打仗时所用军粮,肯定是不能以口感为首选标准。

“易保存,能充饥,便携带”,这才是军粮最合适的选择原则。

和所有北方府军一样,骁果卫的军粮,只能是也只会是粟谷,因为粟谷是所有粮食中最好保存不霉变的粮食。

当然,中原和南方的府军,已经开始用大米和小麦混合来做常备军粮。

有研究说,粟谷的保存周期在七到十年,而大米和小麦的保存周期都在四年以下。

粟者,小米也,也就是后世的小黄米。

一斗,合十二斤。

按照这时候已经普遍实行的三餐制,即朝食、中食、晚食,每顿饭就是四斤小米的标准。

这乍看起来,的确是量大管饱。

可是,在这个辅食稀缺的年代里,这也只能是通过谷物量的积累来满足军队关于体力要求的权宜之计!

即便如此,在跟草原军队单对单的对决中,中原士兵往往是落于下风的。

就像都拔所说的那样,吃草谷的汉地人,在其个头和体能上,普遍要弱于以食肉为主的草原人。

这是食物能量提供的差异决定的,并且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体格的改变,常常需要好几代人去持续不断的去改善饮食结构才有效果。

这,也是在具体野战战例中,北草原军队大概率能战胜中原和南方军队的基础原因。

阿布想要强军和精兵。

体能素质,往往是他首先考虑的因素。

粟末地的重影军队军事科学院,已经开始对了军粮标准化和科学化开展的专门性研究。

主要是通过配餐效果对比,综合考虑粟末地的后勤能力,准备研究出足够能量、便于携带、易于存储和加热的野战口粮。

人,马,都有!

这些年,小麦、稻米、玉米、豆子、花生等连续丰产。

粟末地面粉加工技术,也全面进入到了水力、钢磨、自动填装等的进步时代。

已经开发出的战备口粮,还比较原始简单。

像类似带孔锅盔、油炸饼干、油炸方便面、桶装酱菜、肉干罐头、腊肉罐头等。

这些便携主食产品,已经陆续出现在了重影战斗部队的随行背囊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骁果卫,当然还没这个条件。

但是让火头营试着将粟米进行深加工,做成熟米糕、熟米干饭团等这样的便携食品,还是可以的。

为此,利用现有人力和技术资源,成立了白道城军需工厂和军需研究部,特别是军粮研究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利用阴山山脉一带天然的丰富肉食宝库,为大军存储大量的肉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