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创办新学

这两天朱标让在京三品,各省封疆大吏、藩王等开始写年终总结,马上就过年了。除了总结,朱标和朱元璋还有内阁还要做洪武十五年的预算,这些都是比较繁琐的工作。

勤政殿中,宋濂、李善长也梳理着百官的年终总结,而朱元璋和朱标则在内殿里看着各部递上来的报表。

朱元璋看着国库里的银两,还看看各地粮仓也是充盈,脸上笑容不断。虽然这个表里面的数据是有水分的,不过老朱是干什么的,这数字怎么来的,甚至于这活有一部分都是安插在各地的锦衣卫干的。

这些数字还算真实,这么大个国家,不可能特别的精确,朱标则是写着计划。这活从洪武十四年就是他的,现在这洪武十五年的预算当然还是他了。

“上位,这是各布政使司布政使呈上来的。”

朱元璋接过最上头的一本,翻看了起来,基本上都是说一些施行新政的进度,还有自己的一些政绩和不足,都是干货。

朱元璋开始做着批示,还有一些事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写的,这些五大三粗的武将们有的字写的很好,有的写的很烂,看的出来很多都是找的代笔。

一下午的时间老朱基本上看完了,这些官员也说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指出了本省学子求学之道过于艰难。

因为连年战争,早已打断了北地孔孟之传承,老朱对于文人才子关注度是很高的。

“宋濂,过来。”

“陛下。”

“宋夫子啊,山河四省的官员大多数都说了一个现象,就是学子求学之道不易,首先就是没有好的师者,还有就是儒圣之道断层,咱们大明是整个天下的大明,朝廷选用人才也是不分南北的,这件事你要重点关注一下。”

朱元璋说这个也是为后面的有些事情铺铺路,还有一件事就是学堂了,要从根上解决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要知道四省有多少童生、秀才、文人数量,然后还要兴办学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立心立命之事,自然是咱和标儿的事情,开万世太平的事都是那些武将勋贵的,他们干的也不错,为往圣继绝学,这个担子你们必须挑起来,还有刘三吾、詹徽等人,需要什么咱都支持。”

“臣等遵旨!!!”

办学是一件大事,这可是留名青史的美谈,不过李善长听到这个也明白了第二层的意思。那就是文武平衡的事情,近来太子多亲近武勋之辈,疏远了这些老学究,文人气弱对朝廷也是不利的。

看来淮西勋贵又有人要遭殃了,这次会是谁呢?徐家?常家???

很快朱标也拿着一沓纸出来了,这可是不好写啊。

“爹,这些是对于新学的一些规划。”

“爹,这些是对于新政的一些补充。”

“这些,还有这些,都是新地治理事宜。”

朱标将一份份书面材料放到了众人面前,然后端起老朱的茶杯就开始喝了起来。

“你们都看看,太子说的也就是个方向,细致的条陈还是要你们去干。”

内阁现在就是这父子二人的第二个脑袋,啥主意都要出,可是没有一点实权,日常的政务也是不能放下,没办法,老朱家用人就是这么扎实。

几个人忙忙碌碌的快到了傍晚,宋濂他们才忙乎完。

“忙完了就回家,今可没留你们饭。”

众人头上皆是黑线,这的确是没想到啊,这老皇爷如此现实。

“臣等告退。”

殿外,宋濂等人皆是一脸郑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可是中原大地啊,可是因为连年战乱,人们连吃都吃不饱,还能想着读书吗。

多少家族没有了祠堂、族谱,曾经的名门望族都成了乞丐,沿路乞讨,一直到了洪武四年以后,才有改观,也不过是路上少了一点乞丐,没有兵祸而已。

这自古以来都是传言,就是北人出将,南人出相,南边文风盛行,而北地民风彪悍。这也是一大方面原因,所以在朱标的新学中就有规划,策划在常山、济南、北平、应天建立四所新型学院。

常山陆军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