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5753 字 3个月前

诸位!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情况,我们一般做快乐的比较,很少用阿罗汉的快乐做比较。我们一般人说,喔,你这个快乐是欲界的快乐,这个是色界的快乐、无色界的快乐,我们一般都是在三界做比较。但是阿弥陀佛把阿罗汉的灭尽定这种寂灭乐用来做比较,这个地方就有消息了。

首先我们要把快乐分成三个层次,只要你有生命现象,就有三种情况的快乐:一个叫五欲乐,来自于财色名食睡,这种五欲的快乐;第二个叫三昧乐;第三种叫涅槃乐。这三种快乐我们可以区分成两种:一个是杂染的,一种是清净的。

什么是杂染的呢?五欲的快乐是杂染的。因为五欲的快乐它有问题,它必须由外境提供给你,透过六根的感受。这个六根是很粗重的东西,透过六根去感受快乐,有两种过失:第一个,躁动不安;第二个,引生过失。就是说,很奇怪,你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接受那个快乐,它就很自然会启动你的欲望,带动你的烦恼跟罪业。所以,你享受这个快乐,你未来要为这个快乐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就是有代价的快乐,就像你今天吃刀上蜂蜜,一定要被刀子割伤一样。所以你看佛陀并不怎么赞叹五欲的快乐。

三昧乐跟涅槃乐相对清净,因为他的快乐不用考虑外境,而是由内而外,是从内心的禅定、内心的涅槃的功德,是从内心释放出来给我们色身受用。它没有经过六根,所以相对寂静,而且不会有过失。因为没有经过六根的受,它就不会刺激这个想蕴,它不会让你打妄想,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停止的状态。

那到底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五欲乐,是三昧乐,是涅槃乐呢?我们看,从这个经文,我们可以合理地推论,佛陀根本并没有把五欲乐放在里面。他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超越阿罗汉的灭尽定的!那能够超越阿罗汉灭尽定,肯定就是三昧乐跟涅槃乐了,那几乎别无选择了,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不障碍你修学圣道、一种无过失的快乐。你看我们娑婆世界修行,几乎每一个宗派都要都摄六根,教你说,我不管你福报多大,娑婆世界的快乐适可而止就好了,差不多就可以了,你的福报省省花。对不对?几乎没有一个宗派例外。你现在告诉我,说哪一个宗派可以不用都摄六根的?没有,几乎没有。就像禅宗也不敢这样做,他开悟以后也要好好保护他的圣胎,也是跑到山中林下。为什么?因为娑婆世界,在修行过程当中,当然我们不能没有快乐,一天到晚太痛苦也不行,但是对快乐其实是很克制的,要节制的。为什么?因为它过失太厉害了。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对快乐,我们看《阿弥陀经》,好像看不出需要都摄六根,感觉不出来。对不对?我们看依正庄严,你到了极乐世界去,住在宝树上,你看看树叶,欸,树叶现出十方国土的庄严给你看;你到了八功德水,这八功德水流来流去,流动,欸,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就是说,我们从前面的经文来看,极乐世界的六根似乎不需要收摄,因为它六尘里面的快乐有一种圣道的力量,他隐隐约约有圣道的力量。

阿弥陀佛他的成功在哪里呢?他知道我们喜欢快乐。然后就像说,欸,你不喜欢吃药,对不对?咱们不吃药,咱们吃巧克力!我就把药放在巧克力里面,是吧?小孩子喜欢吃巧克力,恒顺众生嘛。那么你这个巧克力七吃八吃,就把药给吃下去了,就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伟大的阿弥陀佛知道,凡夫六根喜欢攀缘快乐,因为生死凡夫带业往生,还有凡夫的习气,所以佛陀似乎并没有马上阻止这件事情,反倒是恒顺众生,他把世间的五尘弄得很庄严快乐,然后再把圣道的功德放进去,让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首先知道一件事情,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有过失的,绝对没有过失,这是第一个。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我们再看第二个,衣食自然。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我们先做说明。前面我们讲到极乐世界快乐的相貌,我们这一段讲讲这个快乐成就的过程,就是你这个快乐是怎么成就的。前面是讲结果,这地方是讲因地,这个快乐是怎么成就的。

我们看看。就是“设我得佛”,你看这个快乐,佛陀一旦讲快乐,那就是针对凡夫,要么就是天,要么就是人,这两种人对快乐要求特别高。所以佛陀就说,这个凡夫的天或凡夫的人,他要有日常的受用,比方说衣服,这个衣服是怎么来的呢?“随念即至。”你心中心想就事成,这个随顺诸佛所称赞的如法庄严的衣服就自然在身。所以这个过程不要去裁缝(裁缝就是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就是决定布料的颜色)、浣濯(就是还得要清洗)。它没有这么多复杂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随念即至,自然在身”。

我们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没过失的,那现在我们要探讨一下这个快乐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因缘吧。我们读这段经文,请大家注意,“自然在身”这四个字很关键,这个地方有很多的消息,告诉我们很多的事情在里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娑婆世界的快乐是怎么来的。娑婆世界的快乐有两种因素:第一个,你要有福报。你没有福报,你说,欸,我很努力!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是吧?成功的在少数啊。这福报是关键。第二个,你要有追求的过程。因为僧多粥少,机会只有一个,想要这个福报的人很多,那怎么样?就必须要去求。我讲实在话,娑婆世界的快乐,你在家里面待着福报就自然在身的,很少,每一个人都要求。求,就有问题了。古德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当快乐要去追求,就是说,机会只有一个,而有福报的人有五个,那这个地方就有得失的概念了,“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很多问题就出来了。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最喜欢举这个例子,叫作文昌帝君。首先我们来看看文昌帝君的过去,他的来历是怎么样。他不是一般人,按照印祖文钞里面的说法,他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就是读书人。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那不是一般人,那叫一个谦谦君子。这十七世做了很多善事。到了第十八世,因为那个时候,秦朝末年,世界大乱,饥荒饿死很多人,他突然间动了一个救国救民的心情。好!他以他十七世的福报,再加上他有一种救国救民的心情,心力跟业力的和合,结果就投胎做汉高祖的爱妃(叫戚夫人)的儿子。

戚夫人生了赵王如意这个儿子,一出来,人家帮他算命,说他有帝王之相。其实在《史记》传记里面,汉高祖特别喜欢这个儿子,并不是很喜欢那个太子,就是吕后生的汉惠帝那个太子。他老是觉得这个人“子不类父”,就是说这个人跟我个性差太多了,因为汉惠帝个性比较懦弱。赵王如意的个性反而比较像汉高祖,所以汉高祖私底下跟大臣聊天的时候,就想要把汉惠帝给废了,要立赵王如意做太子。

当然,吕后也不是一般人,你看看汉高祖的传记就知道。其实,汉高祖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几次差一点被项羽给杀死,都是吕后用计谋把他救出来。我们凭良心讲,没有吕后,汉高祖早就死掉了,吕后这个人太聪明了,所以吕后是有战功的。当初跟他打天下的这些人,如张良、萧何、陈平,跟吕后都有一种革命情感,他们怎么能够允许呢?所以联名上奏,跟皇帝上书,废长立幼会祸起萧墙。你把这个嫡长子给废了,立赵王如意,这算什么?这以后会产生战乱的!汉高祖没办法了,那只好作罢。

作罢以后,当然这件事就没了了。吕后就不高兴了,她想,一定是戚夫人在皇帝面前不晓得说了什么事,因此怀恨在心。当然,汉高祖也很知道吕后这个人胸量这么小,就在他死之前赶快把赵王如意赶回封地:你赶快回到你的封地去,我的生命不久了。在汉高祖死掉以后,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抓过来,用很残酷的刑罚把她给杀死——把她两个眼睛挖出来,两个耳朵砍掉,然后丢到粪坑里边,把她淹死。这还没了,怕赵王如意报仇,就用计谋把他从赵国引回宫廷,用毒药把他毒死。

当然,赵王如意不是一般人,诸位!他是修了十七世福报的人。你伤害一个有福报的人,那还得了!他临死之前就咒愿,他说,我跟你无冤无仇,今天大王要立我做太子,也不是我的本意,你如此地伤害我们母子,我一定要报仇的。他就许下一个邪愿。因为这个邪愿的关系,他就变成一只毒龙。这后面的故事就多了,我们就不说了。反正他跟吕后两个人关系就是恩恩怨怨,就没得了了。后来,这个毒龙为了要杀吕后,误伤了三千多个居民,罪业就现前了。最终是佛陀把他给救下来。

那我们现在只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好,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请你告诉我,文昌帝君本来是一个谦谦君子,怎么就变成一个毒龙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文昌帝君坏就坏在,你不能生在帝王之家,谁叫你生在帝王之家呢?因为帝王这个权利斗争太厉害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本来历史上最残酷的就是帝王的斗争,那叫一个成王败寇,是吧?你生长在老百姓家多好呢。

所以诸位!当快乐必须要追求的时候,这个问题就非常复杂了。娑婆世界就是这样。就是说,我想离苦得乐,你也想离苦得乐,他也想离苦得乐,本来都是好事。本来你有福报,你应该去用你的福报去受用你的快乐,但问题是机会只有一个,就创造很多矛盾。为什么?因为你要求。伟大的阿弥陀佛知道有这个问题,干脆每一个人发一份,叫作“自然在身”。你不需要求,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有的快乐都是:你喜欢什么,你就受用你的快乐;你隔壁的受用他的快乐,各走各的。所以他这个快乐没有经过追求的过程,减少了很多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的快乐,第一个,他的果报现前是没有过失;第二个,他的过程叫作随念即至、自然在身,当然就减少了很多彼此的矛盾。

我们从这两个本愿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快乐的相貌。

丁三、闻法欢喜(随念闻法愿46)

我们以下来看看解脱道。你到极乐世界,也不是一天到晚受用快乐,你得干一点实事。我们看丁三的“闻法欢喜”,看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