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自己下乡将近十年,十年里她赚的工分换的粮食,有一半都寄回了上海的娘家。
一个小孩子,能花用多少呢?算的那么清楚,还要单独给两个哥哥交十块钱……
但她也清楚,这年头谁都不容易,尤其是大哥二哥已经成家立业,她也要顾忌两个嫂子的看法。
行,为了孩子的前途,砸锅卖铁她也认。
她和丈夫拼命的工作,因为年纪大了,错过了高考,没有什么文凭,找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
知青返乡是趋势,城里处处都是找工作的知青。
她和丈夫家里没有关系,工作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之返城的知青日子也并没有多好过。
原主作为上海双职工家庭的幺女,却并未过上一天好日子。
娘家不提帮她和丈夫找工作,她也没脸提。
再说了,自从她下乡后,家里觉得愧对她,又生了个女儿,叫袁九珠。
袁九珠代替她,成了袁家最受疼爱的幺女。
而她,早就不是最小的幺女,尤其是曾经疼爱她的父亲去世后,家里就没人在记住曾经幺女的生日是多少。
两个哥哥都有工作,家里的资料就全部留给了幺女袁九珠。
袁九珠被千娇万宠的长大,作为姐姐没有拿的出手的东西孝敬母亲,也没好东西疼爱妹妹,自然无颜提及让家里帮忙找工作。
可是原主不知道的是,当初她是不用下乡的。
当初下乡的人选是二哥袁九山,但袁母舍不得儿子下乡,袁九山又吃不了苦,怎么办呢?
就把原本属于原主的工作机会偷偷给了二儿子袁九山,在原主面前哭难,让原主自愿下乡。
但那个时候原主已经考上了大学,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是袁母偷偷把通知书撕了。
原主下了乡没多久,最小的妹妹袁九珠出生。
袁母把对原主的一腔愧疚都放在了小女儿身上。
也是够讽刺的。
真正亏欠的人不补偿,却把愧疚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反过来责怪亏欠的人付出的不够多。
原主也不知道真相,付出了几十年,孝顺了袁母几十年,最后却落得一个不孝顺,没有责任心,不爱孩子的名头。
袁母让原主把袁九珠介绍给原主上班的老板儿子,原主说自己人微言轻,哪里敢高攀和老板做亲戚。
袁母让原主去上海多陪伴儿子季覃松,原主说自己和丈夫还有公婆要照顾,还要挣钱给儿子买房买车准备娶媳妇的彩礼,实在是没有时间,只能通过物质上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