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适应环境很重要

道演启年 演少 2586 字 3个月前

李旭放下自己的行李包!

在洗手间冲了个凉,穿好裤子出来,面对墙壁打坐调息,屏蔽掉周围的一切杂音,

很快入定!

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在转着,整间宿舍显得很安静,两个室友也没做出什么动静,都觉得新来的这个室友有点奇怪。

在你们身边出现打坐冥想,且可能很多看到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都会觉得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或者修仙小说看多了。

当李旭入定用心去感受心脏内的变化时,就会出现类似打坐冥想的违和感!仿佛一只调皮的小老鼠,在我心中不停地乱窜,让我无法静下心来。它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地逗弄我一下,让我无法集中精神。我试图抓住它,却发现它总是从我的指缝中溜走,让我感到十分无奈。

这就是此时李旭的内心感想!

被动退出入定状态,李旭皱了皱眉,心中忍不住嘀咕:“现在的我,就像被什么神秘的力量封印或者封锁了一样,没办法提供太多的特殊能量,连带着身体凝聚的特殊势,也变得非常微弱,我这情况很不乐观啊!既然身体被封锁,那我只能从思想上入手了。”

于是,李旭在心中默念《道经》和《佛经》,希望能让自己的思维得以一点点的升华!虽然暂时在泉州这有个工作稳定下来了,可自己是来养伤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要不然就自己现在这废物状态,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呢?

对于道家和佛家的文化,李旭理解的连一些皮毛都算不上,虽然派系理念不同,但都是可以为自己指引思维修炼的方向,思维层面的东西,这并不矛盾。

《道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对道家哲学和修行方法的详细阐述。以下是对《道经》的一些常见解读:

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强调了“道”的玄妙和难以言传的本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道”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需要通过内心的感悟去体会。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名”和“有名”分别代表着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它暗示了事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观察世界的两种方式。当我们保持无欲的心态时,可以洞察事物的微妙之处;而当我们有欲望时,则能看到事物的边界和极限。

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表明了“道”与“名”的关系。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同一根源的体现。这种统一被称为“玄”,意味着深奥和神秘。

5.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道”的深邃和奇妙。它认为只有深入探索“道”的奥秘,才能进入众妙之门,领悟更高层次的智慧。

总的来说,《道经》通过一系列抽象而富有哲理的表述,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体悟自然的规律,并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然而,对于《道经》的理解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诠释其中的深意。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道经》,建议阅读相关的研究着作或请教专业的学者。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修行,亲身体验其中的智慧。

《佛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了大量的教义、故事和修行方法等内容。以下是对其部分内容的详细解释:

1. 佛性:《佛经》强调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即内在的觉悟本性。通过修行,可以发掘并实现这一本质,从而获得解脱和涅盘。

2. 因果报应:《佛经》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应该通过积德行善来积累福报,避免恶行带来的恶果。

3. 无常与无我:《佛经》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同时,也教导人们要认识到自我的虚幻不实,摆脱对自我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解脱。

4. 慈悲与智慧:《佛经》倡导培养慈悲心,关爱他人,利益众生。同时,也要通过学习和思考,增长智慧,理解佛法的真谛。

5. 修行方法:《佛经》介绍了多种修行方法,如禅定、念佛、持戒等。这些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净化内心,提升专注力,增强对佛法的领悟力。

6. 净土信仰:一些《佛经》提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鼓励信徒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

7. 菩萨道:《佛经》讲述了菩萨的精神和行为准则,菩萨发愿救度众生,行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终成就佛果。

8. 佛教历史和传承:《佛经》记录了佛教的发展历程以及历代祖师的教诲,有助于了解佛教的传统和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佛经》的解读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佛教有众多的宗派和学说,各自对《佛经》的阐释也有所差异。如果你想深入研究《佛经》或探讨相关问题,建议与专业的佛教导师或学者交流,以便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深意。此外,尊重不同的信仰和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