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楞严经修学应用 妙音0 5028 字 2个月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所有初学菩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看讲义第三面分成三段。首先讲到建立正见的重要。蕅益大师说,讨论研究佛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举出了我们的佛陀来做证明,他说,身为一个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师,何况是我们弟子呢?

诸佛以法为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诸佛的因地来看,所有的佛陀都是从凡夫开始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以法为师,因为他掌握了整个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够改变自己,从烦恼的心而转成一个清净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讲究方法的,这叫道,这个道就是一个方法。那么他从因地的时候以法做老师,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师人。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显现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过的道路,通过文字相再开显给我们。所以说,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须要遵守这个修学的轨则。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这个地方是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这以下讲出它的道理,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虽然说胜义法性,这个胜义法性指的是我们的清净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么这个真实的道理当然可贵是在于亲证,而不在于言说的文字;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没有透过黄卷赤牍(这个都是指的书籍),没有透过书籍的记载、这个文字的引导来当作一个标出月亮的指头,来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悟入真如法性呢?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之所以成佛,因为他觉悟了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以佛陀自受用来说是没有文字相的,离言说相的。但是离言说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灭度以后把这个道理流传后世就必须假借文字了,好像这个标月指,月亮在这边。那么这个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们透过指头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得到月亮。也就是说,经典里面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从文字去体会,你可以把文字里面的道理读出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菩萨修学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你必须从这个文字里面去体会的。所以初学者假设没有文字的引导,那我们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

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比方说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别,你看外道他们也是出家,希望能够了生死。但是他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们虽然想要求解脱,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堕落。为什么?因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进,到最后是天魔外道。

我们一般人不看经典,对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两种看法:一种是断灭见,一种是常见。断灭见是反正人死如灯灭,所以从人死如灯灭当中产生及时行乐了,他不相信有来生。第二个就是常见,我们相信在宇宙当中有一个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天神,他可以主导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透过对上帝、天神的祈祷,我们就能够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两个都是错误的。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你生命的抉择,你选择做跟不做,那么这样的一个业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导者。所以说当我们不能够了解教理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跟着感觉走的。

那么相反来说,胁尊者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这个胁尊者,佛灭度以后六百年,他八十岁才出家,那么在这种年老力衰的情况之下,他因为白天看经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据这个道理来修习止观,最后才成就阿罗汉果。

你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外道在年轻的时候出家,在精神体力那么旺盛的情况之下,这么强的出离心,但是因为他不明白道理,结果是求生反坠。佛弟子他在八十岁出家,他用的精神体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道理是说,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诸法因缘生。你看,太阳它一定是从东边出来,晚上从西边下去。你从来没有一天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从东边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时候最小,到十五的时候变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变小。你看海水它涨潮,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涨潮、涨潮、涨潮……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你会发觉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这个轨则就是所谓的佛教说的流转门跟还灭门。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背后也有一定的轨则,诸佛菩萨能够安住在安乐解脱,他掌握了一个解脱的轨则。

所以人生虽然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后面是有一个道理的,一个人会堕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会往生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今天读圣贤书,就是把那个我们为什么会堕落,我们为什么会往生,我们为什么会成佛,你要把那个道理掌握住了,这人生就在你掌握当中了。

我们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第二个用直觉去面对人生,跟着感觉走嘛,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就是佛教说的闭着眼睛过活,他完全不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个人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他了。

所以我们从经典的学习,我们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那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你掌握了一个痛苦的道理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是先打开眼睛,然后才有行动的,因为人生是有它的轨则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背后的确是有它的轨则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说闭着眼睛修行,结果就跟外道一样,求生反坠。虽然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结果却是堕落。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道理了,就是我们说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没有一个人说不用看地图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后爬到老虎洞去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学是要尊重传承,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些开示的法语。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我觉得蕅益大师讲这个思想,“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

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然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我们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一百个人的内心当中,在一千个人念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你内心的准备是很重要。

我们当然不可能广泛地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修净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你才可以去念这个佛号。

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命终的时候顺从本愿,但问题是你对本愿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才有所谓的信心,所以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熟悉的人,你这个佛号念起来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弥陀。